如何提升智库国际影响力
发布时间:2016-06-29 浏览次数:1503次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圆桌对话】
主持人:
光明日报记者 杨谧
嘉宾: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 杨沐
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齐晔
复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张怡
经济全球化时代,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越来越成为智库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如何健全体制机制,发挥智库主观能动性,提升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掌握国际议题的话语权,已成为业界共同思考的热点问题。在由复旦大学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主办、复旦发展研究院承办的上海论坛2016年会上,本版特别约请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沐、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齐晔、复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怡,就以上问题进行对话,共同寻求提升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的有效路径。
记者:三位专家既是智库发展理论的研究者,又对智库运营有多年的实践经验。在各位看来,当前中国智库的发展水平究竟如何?与国外一些知名智库相比,中国智库存在哪些问题?要补齐短板,应当在哪些方面重点下功夫?
杨沐: 智库的发展离不开大环境的支持培育。要推动智库发展,必须提升包容度和透明度。包容度,是指对智库积极打造思想产品的鼓励与包容。中国智库仍处于起步阶段,要允许其有试错空间。当前,一些智库提出的政策建言存在不切实际、过于超前、操作性差等问题,但应当给予他们机会去修正,在方向上对其进行引导,通过建立健全竞争机制进行优胜劣汰。透明度,是指智库产品需求方对智库要提高信息透明度。
杨沐
当前,中国智库研究成果质量偏低,这既有研究者能力不足的因素,也有研究资料不够充分的因素。以各级政府为例,应当在不涉密的基础上尽量对智库公开决策相关信息,帮助智库充分掌握研究资料,提高智库成果质量。缺乏一手的资料和详尽数据,是不可能做出好的思想产品的。
齐晔: 我认为,智库有各自的服务对象,因此很难去评价不同国家或者不同服务对象的智库之优劣。从这个意义上讲,很难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与西方智库简单类比。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工作重点是满足中国的决策咨询需求。中国的决策部门一方面有巨大而且迫切的咨询需求,另一方面还需要优化决策过程。因此,智库的服务对象就不仅包括决策部门,而且包括与决策相关的所有利益方,也就是公众、私营部门等。要想提升服务能力,需要高质量的研究,这是所有智库的立足之本。
在我看来,中国掀起智库建设热潮是一件好事。过去中国也并不缺乏智囊型的研究机构,但是他们没有从智库的角度对自己提出要求,没有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氛围,不能满足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有了问题意识,针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质量也得以提高。
张怡: 西方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智库发展体系,各类智库多样性发展。而中国由于智库建设起步晚,需求方和供给方尚未完成磨合,供给与需求还不匹配。因此可以说目前中国智库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我国智库的发展应当进行分类评价、分类指导。综合性高端智库为中央服务,特色性智库为行业服务,地方智库为地方服务,避免智库研究同质化、集中化。这就需要智库评价体系的引导,应当构建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鼓励智库进行扎实研究、提出具有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复旦发展研究院将自己定位为国家战略型智库,聚焦中国掌握了一定话语权之后在世界共生性发展中应当创造怎样的发展模式,并希望通过这样的议题设置为国家未来发展提供前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