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权威解读
韩振峰: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认识过程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讨论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开宗明义地指出:“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那么,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我们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认识经历了怎样一个逐步形成与完善的过程呢?

  “小康”是一个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概念。从历史渊源来讲,“小康”概念最早出自《诗经》,《诗·大雅·民劳》中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说,老百姓终日劳作不止,最大的愿望就是稍微过上安康的生活。把“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最早始于西汉时期的《礼记·礼运》。作者假托孔子把人们经历过的社会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夏代以前那种“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另一种是夏、商、西周时期那种“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是比“大同”社会低一层次的社会模式,在这种以“天下为家”为特征的小康社会中,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可见,古人眼中的“小康社会”是一种财产私有、生活宽裕、家庭和睦、上下有序、讲究礼仪的社会状态。尽管由于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性,这种社会理想从未得到过实现,但小康思想在中国民间却影响深远,成为普通百姓对富裕生活追求的目标。

  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光大者。作为我们党第一代中央领导核心的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6月30日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八周年而撰写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曾经多次谈到中国人世代追求的“大同境域”,并论证了“到达大同的路”即实现“大同”的具体途径。他明确指出,当年“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只有“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才能“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明确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和“两步走”战略步骤,强调第一步首先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核心的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明确用“小康社会”这个概念来喻指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时任日本首相的大平正芳时指出:“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之后,邓小平多次谈到“在本世纪末,我们只能达到一个小康社会”。从此,“小康之家”“小康社会”的概念便开始被广泛运用。

  在提出“小康社会”这个概念之后,邓小平还围绕小康社会构想,提出了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步走”发展战略。1987年4月30日,他在会见外国客人时指出:“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80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达到500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根据邓小平的上述设想,我们党的十三大正式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并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进一步丰富了小康社会的具体内涵。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概念,并确定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三步走”战略步骤:“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快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下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对邓小平提出的关于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三步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也是对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科学规划。

  2000年是世纪之交的一年。在这一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大命题和历史任务,强调“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目标。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十七大报告在谈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明确提出了“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把原来强调的翻两番目标从“总量”变成了“人均”。由“总量翻两番”到“人均翻两番”,更鲜明地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和共建共享的执政理念。

  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重大命题和战略决策。虽然十七大报告中也曾出现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样的表述,但那主要是从完成2020年目标任务的角度来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一种战略部署、战略规划和战略决策,是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来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提出了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结合时代特点和当代中国国情,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许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科学回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在我们党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目标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关键性步骤,是决胜阶段,只有实现了这个目标才能为下一个目标的实现奠定好坚实基础,他指出:“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习近平总书记还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他强调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贫苦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还认为,没有全面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他指出:“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这些重要论述,赋予并丰富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科学内涵,进一步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对指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韩振峰,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本文为北京市社科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重大课题“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研究”成果)

上一篇:柴青山:不必担心信贷投放适度宽松
下一篇:聚焦经济形势 建言发展改革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