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权威解读
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发展理念——中央党校学员“新发展理念”系列访谈之一

   

   

   

   

  

  编者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从本期开始,本报约请中央党校部分学员就树立和贯彻新发展理念进行系列理论访谈。

  学习时报:如何理解“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余斌: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极度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样的伟大创举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在各个历史阶段经历的各种考验、磨难和挑战面前,在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供直接指导,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直接借鉴,唯有在不断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中,才能寻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我们党边实践边学习、边实践边调整、边实践边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面对许多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必然会进一步推动我们党的理论创新。

  金奕名: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总是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用理论创新引领和指导发展实践。改革开放近4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们党提出新发展理念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续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既是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又是实践创新的重大飞跃,必将带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深刻革命,继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邓戈: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人类社会历史进程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双向驱动中滚滚向前。重视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的一个根本特点和重大优势,也是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根基和源泉。实践的创新性不仅强调理论来源于实践,也强调实践推动着理论不断创新。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的认识、理解和认同,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王炜: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进行理论创新就永无止境。当前,世界经济深度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只有理论上清醒,才能做到政治上坚定、行动上自觉。面对新变化新情况,需要新的理论来定向导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就是我们最新最管用的理论创新,必将引领中国人民开创人类历史上最为壮阔的实践创新,走向更辉煌的胜利。

  黄景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我们始终遵循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基本工具,但任何科学的理论都是继承和发展的双向互动,新认识、新观点是根据实践需求逐步明确的。回顾党的历史,我们党总能准确把握国情变化,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功应对各种挑战,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既着眼于中国的实际,也着眼于世界发展的根本趋势,并主动吸收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根据时代变化,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努力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相互促进。

  学习时报:为什么说“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余斌: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和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的主要依靠资源要素高投入高消耗、环境高污染实现经济高增长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在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产品的生产上形成的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削弱。要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新旧增长动力和新旧竞争优势的平稳转换与接续,必须通过科技创新,加快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需要在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产品的生产上确立新的竞争优势。

  金奕名:谁牵住了科技创新的“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的重要历史时期,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发展日新月异,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真正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只有勇立世界科技创新潮头,才能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赢得引领发展的主动权,真正成为重要科技领域的领跑者和新兴前沿领域的开拓者。

  邓戈:创新能否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关键在科技创新;创新能否解决当前需求无限性与资源有限性的矛盾,持续增加要素有效供给并形成高效组合,关键也在科技创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动力不足、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层次偏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问题日益突出。我们必须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强产业链与创新链有机融合,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王炜:科技创新消除了稀缺资源瓶颈和生产要素报酬递减问题,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和源泉。站在新的起点,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国家对战略科技支撑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我们有改革开放近40年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有持续创新形成的系列成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经具备良好基础和条件,我们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抓紧抓好、常抓不懈。

  黄景春:在我国,科技创新的成效直接影响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成效。近年来在多个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极大提升了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国家形象,坚定了我们通过科技创新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信心和决心。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一方面,我们要跟踪全球科技发展方向,努力赶超,力争缩小关键领域差距,形成比较优势;另一方面,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创新突破我国发展的瓶颈制约。

  学习时报:请结合人才在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谈谈如何理解“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

  余斌: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发展转向更多依靠人力人才资源和科技创新,既是一个伴随阵痛的调整过程,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升级过程。创新驱动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实现从主要依靠人口数量红利向主要依靠人口质量红利转变。2012年以来,我国1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逐年下降,劳动力市场从供过于求转向供求平衡甚至供不应求。同时,我国每年有超过700万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和200多万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人口质量红利正快速积累。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创新驱动发展成绩斐然,正是释放人口质量红利、实现人才驱动的结果。

  金奕名:首先,原始创新靠人才,不管是基础研究还是前沿高技术研究,要积累原创资源、夯实原创基础,增加科技源头储备,都需要人的积极探索和创新思维;其次,集成创新靠人才,推进各领域应用技术研究,特别是新兴技术跨界创新,以技术的群体性突破支撑引领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以及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人才都是主导力量;再次,创新成果推广应用靠人才,对创新成果进行转移转化、推广应用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成为新产业,不仅需要各类人才直接参与,而且需要发挥优秀人才的引领作用。

  邓戈:“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目前我国科技人才队伍现状仍存在不少问题:领军人才缺乏,高技能人才供应不足,企业、高校在创新创业中的重要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我们在构建适应创新发展的多层次人才结构,培养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的同时,还需要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改善科技工作者的待遇,让科技工作者无后顾之忧,乐于科研,勇于创新。

  王炜: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人才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是创新的根基所在。人才是创新意向的主导者。一个新的想法、新的尝试、新的发现,都来自于人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思维。人才是创新活动的组织者。创新活动涉及多种创新要素的整合,需要各类人才直接参与,进行科学的组织管理。人才是创新成果的推广者。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我们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更要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

  黄景春: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在实践中,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在技术发明创造、资源整合组织、成果推广应用等创新活动各个环节中,人才发挥着第一动力、第一资源的关键核心作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必须时刻把人才工作紧抓在手,依托各地区的具体特点与优势,持续发力做好招才引智工作,让人才这一创新核心要素活力充分迸发。

  学习时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是如何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努力“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的?

  余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转型升级,客观上要求我们进行全方位探索和创新。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在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中抢得先机;通过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近年来,我们党在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过程中,既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人生出彩、梦想成真,又强调要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企业家和政府官员等关键少数的作用;既突出科技创新的核心位置,也高度重视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等多层面创新。

  金奕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大力推动创新发展,主要包括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培育新动能,创造发展新优势;强化原始创新,增强源头供给,提升我国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品产业创新的整体水平;部署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形成梯次接续的系统布局;明确企业等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提升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创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邓戈:全面创新是涉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全要素、全系统、全方位变革。我们党坚持勇于创新与善于创新有机统一。面对发展难题,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引导好、保护好群众的创业精神。尊重实际,始终从我们面临的形势任务和实际问题出发,从人民的愿望要求出发,清醒认识发展中遭遇的新挑战、新问题,作出符合实际的战略决策。遵循客观规律,在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积极探索,使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

  黄景春: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创新发展,集中资源强力推进,全力打造创新的高地、创业的沃土、创客的天堂。首先,用政策激发创新活力,综合运用政策资源,促进创新创业要素加快集聚;其次,利用优化服务来减少创新阻力,实现数据采集存储、整合共享、分析处理,把“放管服”改革落实到位,提高政府服务创新的能力;再次,加强典型宣传的同时,开展创新大赛、论坛、沙龙和项目路演推介、成功者现场演讲等系列活动,促进形成“双创”热潮。

  王炜:欲兴其事,必先造其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把创新切实落到发展上,我国的创新之音越来越激越昂扬。我们党特别重视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环境,鼓励创新思维,倡导科学精神,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使蕴藏在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创新力量充分释放。

  学习时报:新时期,我们应该如何进一步“着力破解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政策和法律法规,创造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的体制环境”?

  余斌:激发全社会的创业、创新、创造活力,关键在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改革开放近40年,我国经济发展处在高速追赶进程中,主要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当前,我国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空间明显压缩,科技创新成为战略支撑,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传统教育体制的人才培养方式需要深刻变革,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教育中,考核基础知识的同时如何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遵守校纪校规的同时如何张扬个性、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问题。

  金奕名:创造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的良好生态,调动全社会的创新积极性,一要健全激励和保护创新的法治环境,加快推进薄弱环节和领域的立法进程,构建综合配套的法治保障体系;二要优化拉动创新的市场环境,构建全面支持创新的财税金融体系,推进市场化改革,建立公开透明、长期稳定的激励机制;三要营造崇尚创新的文化环境,倡导鼓励创业、支持创新的时代风尚,倡导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使创新成为一种价值导向、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生活习惯,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造、崇尚创新、尊重人才、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和氛围。

  邓戈:要依靠改革驱动创新,把体制、机制创新的“轮子”同步转动起来,必须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推动产业发展根本动力的观念。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发挥创新拉动发展的乘数效应,激发创新激情,提高创新活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激发科技蕴藏的巨大潜能。要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王炜: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用改革释放创新活力,重点是聚焦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在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上实现新突破;聚焦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整合创新要素的协同创新体系上实现新突破;聚焦科技型企业初创期资本饥渴问题,在完善科技金融结合机制上实现新突破;聚焦服务不到位、管理不科学的问题,在建立符合创新规律的管理模式上实现新突破。

  黄景春:向创新驱动转型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制度先行、改革先行,尽快摆脱传统增长路径依赖,紧扣创新驱动发展目标,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释放科技创新潜力活力。创新环境需要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产业链、政策链的高度耦合,对于地方而言,重点在于抓举措落实,充分把握政策机遇,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严格市场监管和环境监管,推动形成技术创新的持久动力。

上一篇:《河北省经济开发区“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解读④
下一篇: 推进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全总负责人答记者问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