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北省邢台市桥西区在推进产业富民过程中,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设施农业资源为依托,推进以生态采摘、旅游观光、休闲体验为主的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取得良好经济效益。 新华社发
秦皇岛市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以建设宜居、宜游的特色美丽乡村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新华社发
河间市引导和扶持农民延伸产业链条,将红薯深加工成粉条等农副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 新华社发
阅读提示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我省“三农”工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突出表现在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要素配置不合理、生产组织方式落后、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农民持续增收乏力。
面对前所未有的新挑战,近日,《中共河北省委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实施意见》印发。意见提出,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加快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加快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增收,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农村增绿,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
这一被称作省委一号文件的意见有哪些新亮点?如何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三农”工作主线,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起草省委一号文件的有关专家。
农业结构调整促增效——
优化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
近年来,我省粮食产量持续增长,果菜、肉蛋奶等大宗农产品总量均居全国前列,但随着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我省农产品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竞争力弱等问题日益显现,一些地方出现粮贱伤农现象。
“究其原因,主要是结构和效益问题。一是品种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二是竞争力不够。”省农业厅厅长、省农工办主任魏百刚认为,虽然我省农产品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但结构性矛盾突出,结构调整的步伐必须再快些。
对此,省委一号文件提出,优化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打造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实施农业品牌创建行动等措施,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增效。
魏百刚介绍,今年,按照省委一号文件要求,我省将调减太行山、燕山及农牧交错区等非优势产区籽粒玉米面积达到400万亩,改种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牧草200万亩,加快发展中药材、食用菌、马铃薯、杂粮杂豆、花卉等特色产业。以环京津12个蔬菜大县为重点,大力发展高端设施蔬菜,吸引京津企业在我省建立蔬菜保障基地。按照“一环四区一带”(环首都都市农业圈、山前平原高产农业区、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区、坝上绿色生态产业区、黑龙港生态节水循环农业示范区、沿海高效渔业产业带)规划布局,划定和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打造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蔬菜、肉蛋奶北京市场占有率分别提高2个和5个百分点。着力打造20个行业领军企业品牌、50个区域公共品牌、1500个旅游农产品品牌。
结构调整需要规模经营。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规模经营,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深入开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示范创建,鼓励市、县财政对土地流转期限在5年以上、流转面积在100亩以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奖补。
农村产业融合促增收——
今年重点支持100个省级示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1.1万亿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之一。”省农科院院长王慧军认为,当前,生态养生、休闲旅游、观光农业等需求正处在井喷式增长阶段,商机巨大。省委一号文件提出,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林业与休闲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县和示范点创建。建立京津冀休闲农业产业联盟,共同打造10大休闲农业精品线路,构建京津市民乡村休闲旅游圈。规划建设一批农业主题公园。上述系列举措必将为我省农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注入新活力。
为加快一产接二连三步伐,省委一号文件还提出,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倍增计划,引导加工企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产业园区集中,着力打造粮油、乳品、肉类等12大产业链。2017年重点支持发展100个省级示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1万亿元。
按照发展规划在园区结合、经营主体在园区聚合、生产要素在园区整合、三次产业在园区融合的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园区。2017年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到180家,带动创建1200家以上市、县级现代农业园区。
美丽乡村建设促增绿——
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加强农村生态建设
为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现状,省委一号文件提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集中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面推行县域PPP垃圾处理模式,促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2017年全省生活垃圾得到治理村庄达到90%。
同时,文件还提出,选择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适宜模式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突出抓好农村散煤治理,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大力实施“气代煤”“电代煤”等清洁能源替代工程,促进农村散煤替代和清洁高效集中利用,2017年全省农村压减替代散煤500万吨,确保廊坊、保定禁煤区18个县(市、区)散煤归零。重点打造100个美丽乡村片区、4000个重点村,培育发展100个特色小镇。
美丽乡村不仅生活“美化”,还要生产“绿化”。
为此,省委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大力发展沼气和生物天然气,全面推进秸秆全量化利用,禁止露天焚烧秸秆。深入实施化肥零增长行动,大力推广缓控释肥料、生物肥料。开展果菜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深入实施农药零增长行动,建设一批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融合示范基地、玉米“一喷多效”技术集成示范区。
为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加强山水林田湖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继续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大力推广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建设一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推广节水小麦1700万亩。继续开展季节性休耕制度试点。严格限制坝上生态脆弱地区抽取地下水灌溉农田草场。全面推进国土绿化行动,2017年完成造林绿化420万亩。加强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水生态修复治理,2017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0平方公里以上。
夯实农业农村基础补短板——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农村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短板。”王慧军认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些农村“垃圾靠风吹,污水靠蒸发”,生态环境、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状况不尽如人意。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政府要积极承担相关责任。
为此,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将晒场、烘干、机具库棚、土壤改良等配套设施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探索建立鼓励金融机构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有效机制。允许土地整治增加的耕地作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的指标在省域内调剂,按规定或合同约定取得指标调剂收益。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抓紧修复水毁灾损农业设施和水利工程,加快建设从水源到田间的水利设施。加强农村防灾救灾体系建设,提高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信息发布能力。加快重大水利设施、山洪地质灾害防治、蓄滞洪区、应急避难场所等工程建设,切实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贫困群众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为扎实推进脱贫攻坚,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大力实施“五个一批”工程,确保2017年70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力争15个贫困县摘帽出列。实施特色农业、旅游、光伏、家庭手工业、电子商务、就业创业扶贫行动,2017年建设4000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550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加快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2017年基本完成12.6万人搬迁、分批启动29.4万人搬迁。实施社保兜底,落实低保线与扶贫线“两线合一”政策,做好“三重医疗保障线”衔接工作。开展贫困村基础设施改造提升行动,对5000个贫困村每村支持50万元。(记者赵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