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4年9月28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编辑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由外文出版社以中、英、法、俄、阿、西、葡、德、日等多语种出版发行。该书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15年8月26日,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在第22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介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全球发行量突破620万册,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领导人著作海内外发行的最高纪录。这本书为什么能够在海外广泛发行?这一现象级对外传播案例能给我们哪些启示?《求是访谈》对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进行了专访,周局长在采访中与我们分享了他对我国对外传播的一些看法和讲好中国故事的宝贵经验。
访谈主持:梦娇
访谈嘉宾:周明伟(中国外文局局长)
精彩观点: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外文版一经发布,就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关注它的人不仅包括研究中国问题的专业研究人员,还包括国际社会一些重大问题的决策者,同时也是一般民众了解中国今天和明天最鲜活、最现实的声音。
■中国文化要走出去,不仅取决于我们有没有精彩的文化产品,还取决于我们对外部世界了解多少。中国文化能走多远,不仅取决于我们讲故事的内容和形式,还取决于我们对别人了解多少。
■我们不仅需要有讲故事的能力,更需要认真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中国故事讲好。
访谈实录:
中国领导人的声音在国际社会最受关注
求是网:周局长您好,非常感谢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由中国外文局旗下的外文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版在海外发行后反响热烈。您觉得这本书在海外的发行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
周明伟: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我们发现国际社会对中国领导人声音的关注度是最高的,特别是涉及到中国国内事务、国际事务的一些重大观点和举措,很难有其他声音超越国家领导人的声音。因此,如何做好领导人声音的对外传播,这是一篇大文章。
中国在过去的这些年里越来越处于国际舞台的中央,越来越吸引国际社会关注的目光。中国领导人,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的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他所阐释的理论思想的背景,以及他所理解的中国的今天和明天,这些内容都非常鲜活、聚焦明确、语言生动,基本满足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重大关注。
因此,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只需稍加规整,也许就是国际社会全面准确了解中国社会的最好的表述方式、最好的故事。基于这一点,我们在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过程中,收集了十几个类型的国际社会对中国的重大关注,同时也列出了我们希望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些我们的观点,结合起来就构成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这本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外文版一经发布,就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关注它的人不仅包括研究中国问题的专业研究人员,还包括国际社会一些重大问题的决策者,同时也是一般民众了解中国今天和明天最鲜活、最现实的声音。所以这本书既是这些年对外传播经验的总结,同时也是对外传播的一个立足点和出发点,是我们对外传播最有力的内容,如何用好这个内容,进一步扩大它的影响力,这是我们外宣所要做的事情。
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知己”,更要“知彼”
求是网: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提到要加强我国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设,要求我们讲好中国故事,您觉得我们该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呢?
周明伟:在社会进步发展过程中,尽管我们有许多还不如人家的地方,但是我们的趋向,我们的道路制度的优势,我们每天取得的成就,不是简单地靠政治意识形态的差别或者冲突就能诋毁或歪曲的。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用别人可比较、可体会、可感知的内容来说自己的故事,而不是简单地从概念、定义出发,讲自己的成就。
故事能不能讲好,首先取决于我有没有好的故事,用何种方式来讲故事,但这还不够。我们的故事能不能吸引人,很多情况下取决于我们对别人是否理解。如果我们只知道自己的故事,不知道别人的文化背景,肯定也没法讲好我们的故事。
因此,我觉得中国文化要走出去,不仅取决于我们有没有精彩的文化产品,还取决于我们对外部世界了解多少。中国文化能走多远,不仅取决于我们讲故事的内容和形式,还取决于我们对别人了解多少。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愚公移山的故事,我们知道愚公移山是我国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我们所理解的这个故事的内涵是,只要我们认准目标、锲而不舍,就一定能达到目标。但是如果我们给西方人讲这个故事,他们就会觉得奇怪:这哪里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智慧,两座大山挡住了你们家出门的道路,你为什么不搬家呢?
这些提问的小孩子或者学生,甚至大人,他并不一定对中国文化有成见,他也不想妖魔化中国文化,有些甚至是带着纯粹的心理来了解中国文化的,但这个故事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化解读,你要别人从这个故事当中来感受中国文化是非常困难的。我们不仅需要有讲故事的能力,更需要认真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中国故事讲好。
融媒体将成为努力方向
求是网:中国外文局是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专业对外传播机构,承担着党和国家书刊网络对外宣传的重任。在全国传统媒体转型背景下,外文局是否也面临着转型的重任?您觉得该如何转型?
周明伟:外文局在我国的对外传播工作中有过辉煌的历史。在新中国建立之初的上世纪50年代,在我国整体社会经济力量非常弱的情况下,我们在毛泽东、周恩来、陈毅、宋庆龄等老一代领导人、老一辈革命家的直接领导下,对外传播工作取得了现在难以想象的巨大成就。作为一个老的传播机构,如何在新的社会和媒体环境中成功转型,这对我们来说确实是一个挑战。一方面,当前国际社会对中国信息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也是我们搞好对外传播工作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我们在传播方式、方法、内容、形式、思路、业态等方面都面临着转型,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中央提出的融媒体发展方向也是我们转型的主要努力方向。我们现有的图书和期刊,是目前融媒体发展需要下大功夫的主要着力点。作为对外传播网站,我们的中国网有11个语种,12个文版,我们希望把它打造成为解读中国昨天、今天、明天的最完整的观点网和信息库。我们对外传播的一些期刊大部分是月刊,从新闻时效性来看,它们完全不具有优势,但是期刊最重要的优势是它的综合论述和它的观点。如何放大期刊的这个优势,并且在这基础上,让它碎片化、社交媒体化、移动化、可视化,是我们目前主要努力的方向。
目前,我们在转型过程中已经产生了一些代表性的新媒体产品,比如中国网制作的品牌栏目《中国三分钟》,每天用三分钟的时间,介绍中国观点,分享中国信息。
尽管我们在新媒体上的探索刚刚开始,同国际上一些知名产品还有距离,但是《中国三分钟》在国际传播中已经有一席之地了。新的一年里边,我相信我们会有更大的进步,推出一大批相关联的解读中国观点、讲述中国故事,适合社交媒体和移动媒体平台传播的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