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甘肃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王璠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并把“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自信的重要底色之一加以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赓续着中国人的文化基因,而且是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文化瑰宝,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之一。我们的先辈从蒙昧进入文明时代就开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探讨思考隐含在天地万物之中的“道”。比如,老子《道德经》揭示了天地万物中的“道”,孔子《论语》揭示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道”,等等。中华先贤创造的这些智慧结晶,使中华文明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从物质层面的四大发明、万里长城、丝绸之路,到精神层面的家国情怀、君子人格、魏晋风度、盛唐气象等,都成为人类文明宝库中的重要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散发出的震撼人心的文化魅力、所折射出的博大精深的智慧精华、所传承的顶天立地的思想力量,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使中华文明得以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并为人类文明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在教化世人、移风易俗、凝聚人心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正是其时代价值和自信底气之所在。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也越演越烈,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相互影响,互相交织的文化观念和价值信仰体系不断冲击着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在此影响下,曾有一段时间,少数人对待传统文化出现了思想观念的偏差,认为传统意味着落后,盲目追求西方生活方式和文化符号。在一些大都市中,西方情人节、圣诞节人流如潮,而中国传统的重阳节、七夕节却被冷落一旁。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老祖宗传下来的优秀文化的价值所在,呼唤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重新从传统文化中构建精神家园,寻找连接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纽带,以更加自信的姿态面对世界。
当然,注重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拒绝和看低其他文化,也不意味着食古不化。我们在重视、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一方面要积极学习世界其他优秀文明的成功之道,汲取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另一方面要扬弃传统糟粕,注重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通过转化再造、丰富发展,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