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中国道路等话题,成为国外学者关注的焦点。对中国道路世界影响力的解读和梳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道路的特征及定位,更好地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更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势。
重组国家等级体系
如果说改革开放使中国成为世界焦点,那么对中国道路的讨论则推动了国外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考。这些思考不再单单停留于中国道路的本身,而是逐渐将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的影响联系起来。
首先,中国道路重新解读了西方的发展理念,证明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按照左翼理论家阿里吉的总结,中国发展道路的成功,可能有3个积极后果:中国重组当今由西方主导的国家等级体系,东亚领先的时代或许带来国际间更大的平等;中国或许比欧美更少军事色彩,更多和平倾向;中国道路开创了建立在市场交换基础上更加平等、更加人道的东亚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打破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垄断地位。
其次,中国带动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推动世界经济格局积极变化。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分析,在世界经济格局视野下,当前新兴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两大特征:试图减少对发达国家的依赖,推进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合作;在与中国展开多方面合作的同时,寻求更为独立自主的发展方式融入世界经济格局。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将逐步摆脱西方世界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话语霸权,在世界舞台上获得更多的独立自主。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能够在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表达意见方面扮演重要角色。这让过去“南北经济不对等交换关系”出现根本性变化,推动着生产活动重心向非西方世界转移,加速了全球财富与权力的重新分配。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难免涉足西方固有的势力范围。近年来,西方学者关于“中国威胁论”的片面鼓吹就是一个例证。但与此同时,一些西方学者也开始对自身发展模式进行反思,比较中国的“精英领导制度”与“西方民主选举制度”的优劣。美国专栏作家布鲁克斯就坦言,中国的崛起不仅仅是一个经济事件,也是一个文化事件。也许在将来,和谐集体的理念能和自由主义的美国梦一样引人入胜。
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以及两种不同发展模式的思考。一些西方观察家认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有引导社会追求长期目标的优势,这是陷入短视、民粹与分裂的西方民主所欠缺的。
进一步扩大国际话语权
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世界意义的分析和评论中,国外学者的不同倾向和视角,可以为中国未来提供一种宏阔的视野。因此,对这些讨论需要有理性的认识、判断与分析。
中国道路对发展中国家的吸引力,推动了对西方模式的反思,但我们依然需要进一步扩大国际话语权,以让世界更了解中国。为此,应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以既有世界普适性,又具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特征的话语体系,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性分析国外学者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动因,辩证看待中国道路对西方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不论对新兴经济体,还是非洲、拉美国家,中国自身的发展经验及实践都表明,世界经济格局可以被发展中国家所重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全球化,但也有义务推动全球化。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积极主动地融入经济全球化,从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出发,推动世界经济格局的完善。
国外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意义的判断,丰富了研究中国道路的层次和角度,但我们对于中国的发展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也应有清醒认识。中国飞速发展的同时,所生发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各种矛盾与不平衡,既是中国固有的问题,也多是世界性难题。因此,深化改革不仅是为了解决中国问题,而且是为了更好地破解世界性难题并提供“中国方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离不开几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和创新。如同我国知名学者梁漱溟所说:“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参考国外学者的视角,在新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是要在“认识老中国”的基础上,及时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在不断地创新实践中拓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不是学说,而是运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以是引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正确道路。对不同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而言,共产主义并不是空想,它源于实践和运动,也体现于不同国家的实际结果之中。只要结合本国本民族的实际和特色,积极反思并解决实际问题,就能使自身发展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
(方松华 马丽雅 作者单位:上海社科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