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郭万超
中华文化在历史上对世界产生过重要的影响,美国汉学家孟德卫指出:“至少到18世纪末,欧洲接受来自中国的影响是因为他们视中国文化为更优越的文化,且乐意向中国借鉴。”
在这样一个中国崛起的伟大时代,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还必须深入考究中华文化的独特优势或比较优势,这是确立中华文化自信的根本。毛泽东说过:一个民族能在世界上在很长时间内保存下来,是有理由的,就是因为有其长处及特点。与之类似,文化亦然。中华文化的独特优势主要有以下方面。
中华文化是一种“和”的文化。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西方文明是一种竞争性、排他性文明,自希腊、罗马时代的独立城邦,到中世纪欧洲大陆的封建诸侯,直至近代的民族国家,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与实力竞争构成了西方世界体系的基本模式。“力量所及,则尽力扩张”,国家“以实力来确定自己的利益”,国家战略的核心是在相互冲突的国际环境中如何使用国家权力以实现国家目标和扩张国家利益。而从历史传统看,中国注重以文明的力量来影响周边国家。突出的天下情怀与鲜明的道德意识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征。在中国历史上极少出现以掠夺其他国家土地、财富、人口为目的的征伐,而西方国家从古希腊以来就充斥着对外扩张的历史,古罗马帝国的征伐就长达100多年,后来的“十字军东征”长达200多年,14世纪以来,西方对外扩张的历史更是达到600余年。
中华文化的整体思维方式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它不仅表现在考察和分析自然现象方面,而且在工程、建筑、医学、艺术等社会实践中,也充分体现出整体思维的魅力。人类思维的进步、升华,既需要科学的分析,更需要整体的把握,需要二者的有机结合。中华文化中的整体思维和系统方法对推动现代科学技术的整体化、综合化的发展,对后现代化社会的思维方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人学思想最丰富。中华文化强调人的自我修为、自我提升,注重人的道德的自律与自觉,明“人伦”、讲“中和”、求“致和”,蕴含着协调人际关系、讲究心态平衡的深刻思想。
中华文化具有高度的包容性。早在中国古代就有思想家明确地提出“和而不同”,但“和为贵”。中华文化可以将各种类型文明的优秀因子加以黏合,其他文化的种子如佛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在中华文化的母体内找到自己发展的土壤。保罗·柯文认为,西方文明是最狭隘的文明,西方人从不把其他民族的观点放在眼里。而且,西方人为了留存自己的文化,往往强迫别人放弃自己的观点。在未来的日子里,西方必须了解其他国家并向他们学习,不再假定自己拥有根本的优越性。如果西方不能改变自负心态,这将成为其衰落的最终原因。
中华文化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比如,天人合一、爱国主义、君子文化、礼仪文化、尚贤文化、忠孝文化以及人道主义精神等。这些精神资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孕育了一代代优秀的中华儿女。这其中有啮雪苦节的苏武,有舍身求法的玄奘,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到“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献身精神等,都成为激励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演化成中国人民独特的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美国花旗集团高级顾问罗伯特·库恩在《环球人物》2008年第24期的一篇文章中写道: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认为,“中国人对祖国悠久文化传统的自豪感是推动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2006年3月,时任浙江省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对记者说:“要理解中国人为什么那么执着地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必须了解中国人对古代文明的那种自豪感,这是激励现代人去振兴民族的历史动力。”“中国的发展变化,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推动的。”如从孙中山先生到当今领导人都有着强烈的民族复兴信念,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爱国精神和自强不息精神。
中华文化的许多方面有助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对于现代化弊病的救治是一种有效的思想资源。中华文化本身就具有融合包容的特质,她最有希望融合中西之长,形成当代极具竞争力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