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有人开始担忧我国能否如期实现现代化目标。出现这种不必要的担忧,是因为没有认识到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实质,也没有搞清楚新常态和现代化的关系。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而实现现代化所必经的发展阶段。它是一场深刻的经济转型,是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是经济发展质的跃升。处于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是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因此,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不仅不会与实现现代化目标相冲突相矛盾,反而恰恰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阶段、必然要求。甚至可以说,不经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淬火和洗礼,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随着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我国经济发展将迈上新台阶,为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中高速的经济增长保障如期实现现代化。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高速,从短期看确实速度慢下来了,好像会拖延实现现代化的时间。但是,实现现代化不是“短跑”而是“长跑”。就长期而言,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结构失衡、产业低端、创新不足以及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严峻挑战,片面追求经济高速增长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即使短期速度可以搞上去,长期也会掉下来。而中高速增长则是更加适合我国目前条件、可以保障我国如期实现现代化的合理增速。2015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67.67万亿元人民币。在这个基数上,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的增量,相当于5年前1.5个百分点、10年前2.5个百分点的增量。因此,现在的中高速增长实现的增量就相当于以往高速增长的增量。按照中高速增长实现的增量推算,我国到2020年完全可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完全可以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
产业迈向中高端奠定实现现代化的强大产业基础。应当认识到,仅仅实现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等数量指标,还不能说是实现了现代化。只有实现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现代化,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起来,构建起现代产业体系,才能为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脱离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国民经济大而不强、没有竞争力,经济增长也难以持续。产业迈向中高端,才能有力地支撑中高速增长、推进现代化进程。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一个重要原因是传统产业比重大且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导致推动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衰减;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增长强劲、发展空间巨大,但整体规模还比较小,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还不够强劲。2015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3%左右迅速提高到8%左右,拉动GDP增长约1.4个百分点。按照国家发展规划,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到15%,这意味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增速将继续保持在同期GDP增速的两倍以上。可以预见,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将加速形成,拉动GDP增长的作用会不断增大,实现长期持续稳定的中高速增长会更有把握。
创新为实现现代化提供核心动力支撑。实现现代化,必须发挥好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创新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没有创新就不可能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也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创新引领发展的动力不足。我国持续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得益于学习、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而取得的快速技术进步。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特别是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的缩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空间缩小,但自主创新的能力和体系尚未建立起来,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因此,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改革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着力突破制约发展的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更好支撑经济中高速增长。没有技术的突破和支撑,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就难以实现。必须依靠创新催生一批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建成现代产业体系,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黄泰岩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校长、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