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文化发展的多样化乃至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社会迫切需要提高内在凝聚力和文化认同力。而这一任务的完成,始终离不开理想信念体系的建构与更新。
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理论化了的信念体系,是对理想世界的理论追求和阐释。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合理期望和改变现实的活动目标。一种哲学就是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希望或对绝望的反抗。正如中国古代思想家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思想家和哲学家追求的使命。
中国有着悠久与浓厚的理想主义的文化传统。儒家追求天人合一、顶天立地的思想境界,道家追求“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并生”的思想境界,都是一种理想主义追求。近现代中国革命无不受富国强兵、救国救民、追求中华复兴崛起的理想推动。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我们的将来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和毫无疑义的。我们的党的名称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明确地指明了这个将来的、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妙的最高理想。”
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在“文革”中,这种理想主义传统发生了巨大的偏差,演变成狂热的脱离实际的浪漫主义躁动,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灾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时期,中国社会发展逐渐走上了务实的道路,但是人们很少谈论理想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务实主义、功利主义,乃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越来越突出,理想信念的意识、目标宗旨的意识,在相当多人中则越来越淡漠。政治上的功利主义、经济上的拜金主义、生活上的享乐主义、文化上的虚无主义在社会上泛滥,是理想信念丧失和混乱的直接体现。一些人往往把理想信念与实效功利简单地对立起来,认为能够马上变现的才是理想,不能马上变现的理想毫无用处。其结果必然是信念的丧失。受这种思潮影响的哲学是没有理想性的哲学,最终会像马克思说的那样,只能以某种方式解释世界,却不能去推动、改变世界。
应当指出的是,我们不能将理想信念的选择失误与理想信念的超越性混为一谈。人的理想信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生活理想、社会理想与终极理想。生活理想是个人对现实生活的期望与生涯设计,是具体的和现实的。社会理想是个人或群体对社会未来发展的期望与设计,必须超越个人与当下的现实。终极理想是人们对社会发展的最高目的的追求与对人生意义的最本质性的理解,属于人生基本信念范畴。
这一结构特征决定了理想信念追求的不同境界。生活理想与社会理想是可以拿来用的,在一定时限内是可以实现的。而终极理想或最高理想,不是拿来用的,也不是很快就能实现的。终极理想主要解决的是人们的精神生活的基本支撑问题及精神支柱问题,恰恰属于宗教和哲学的形而上学问题。
习近平同志在近期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他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又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牢记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习近平同志认为:“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我们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保持全党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因而是具有理想性的哲学。马克思认为:“哲学家们都是在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列宁说:“世界不能满足人,人决心去改变世界。”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的人的解放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具有很强的理想主义追求的。正是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共产主义的社会发展理想。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结合起来。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探索当代中国的社会理想、生活理想与人的终极理想问题。应当看到,一方面,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一个重要差别,就是中国文化没有发展为宗教文化。哲学的理想信念一发生重大变化,社会的理想世界就随之发生震荡乃至崩溃,理想信念的更新与建构的任务就异常突出。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文化发展的多样化乃至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社会迫切需要提高内在凝聚力和文化认同力。而这一任务的完成,始终离不开理想信念体系的建构与更新。
因此,当代中国哲学研究要把为当代中国社会提供理想信念体系的建构与更新作为重要的理论使命。首先,要通过对人的本质和社会发展趋势的研究,形成对个人以及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方式、结构和意义的正确认识,以提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理论基础。其次,要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的研究,形成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目标、方向的基本社会共识,以端正人们对社会未来的认识与坚定人们对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社会信心。再次,要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研究,形成对社会行为选择与评价的合理导向与正确规范,以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与道德水平。最后,要通过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继承与发扬,坚定人们的民族自尊心与文化自信心,通过对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充分认同与自豪,坚定人生信念与提高社会的凝聚力。
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理想信念的哲学研究。只有满足与回答了人们精神追求的哲学,才是真正与深刻的哲学,哲学只有真正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才是属于人民的哲学。
(邴正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