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普世价值”的争论中,有部分学者提出价值绝对论,认为存在时空上绝对永恒的“普世价值”,“自由”、“民主”和“人权”等理念就属于这个范畴。大多数学者则认可“价值相对论”,认为不存在所谓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价值”,“自由”、“民主”和“人权”等理念都有阶级性、历史性、区域性,“不同种群、国家的利益需求千差万别,根本不可能产生对谁都适用的‘普遍价值’”;西方鼓吹的“普世价值”本质上只是西方的价值观。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所体现的深层政治意蕴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未放松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它的本质目的是促使世界各国的社会制度趋同于资本主义制度。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在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网络也逐渐成为西方国家传播推广其价值观、颠覆他国政权的有力工具。随着网络应用的推陈出新,尤其是“推特”、“脸谱”等社交网络的快速普及,西方的“普世价值”观在网络空间以“网络自由”的名义,加速向一些特定国家传播和渗透,助力于推动其所谓“民主化”进程。本世纪发展中国家的几次大规模动荡,互联网都起了特殊的助推作用。比如,在2009年伊朗大选中,一些西方媒体和政治势力借助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各种消息,有美国政府官员甚至要求“推特”延迟原计划的网络维护,以便为德黑兰街头运动提供畅通的网络服务。在西亚北非社会动荡中,“脸谱”、“推特”等社交网络更是“抗议者”传播信息和组织活动的主要途径。发生骚乱时,在埃及等国采取封网断网后,美国务院即宣称对“一些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受政府指使攻击美国互联网公司的用户”深表关切,认为这是一种“干涉”,将“损害公民社会认识新技术价值的能力”。
西亚北非地区的动荡发生后,西方的响应十分积极,他们盛赞社交网络的作用,称它们“助燃”了“互联网革命”。时任美国防部长盖茨甚至公开称“推特”是“美国的巨大战略资产”。2011年初,希拉里发表“互联网自由”的演说,充分肯定“互联网加速政治、社会和经济变革的巨大力量”,并威胁称那些“限制互联网的国家有被推翻的危险”。希拉里把网络自由作为对外政策的重中之重,互联网俨然成为美国传播其价值观、干预他国内政的新工具。美国网络自由战略的核心就是利用“网络自由”抹杀国界,对他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推行其“人权高于主权”的价值观。凭借网络领域的绝对优势,美国力促发展中国家开放网络空间,谋求在网络空间更多的权力。希拉里于2011年2月在华盛顿发表主题为“互联网的是与非:网络世界的选择与挑战”的第二次互联网演说,则充分表明了美国网络自由战略是采取双重标准:一方面指责一些国家因国家利益需要实行网络内容审查制度而限制了某些信息的流动,一方面又指责维基解密对美国驻阿美军等信息的披露。“斯诺登事件”无疑就揭露了美国一边在全球推行“网络自由”,一边却侵犯他国和本国公民的网络自由,实行网络监控的本质。
一直以来,一些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政府把“普世价值”传播作为其对外战略之一。奥巴马执政后,认为比军事实力甚至经济实力更重要的是思想实力,提出用“巧实力”实行美国的对外战略,用美国的模式改造世界,包括“人权”、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等。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认为,美国需要一个全面的网络自由战略,以帮助那些提倡网络言论自由的国家,同时与那些压制网络自由的国家划清界限。美国从国家层面发布了《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和《网络空间行动战略》,指出信息要在网络空间自由流动,鼓吹“互联网自由”,强调“不受限制的网络访问自由”,反对和指责别国“由于政权的需要而对网络进行限制”。说到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网络空间进行“普世价值”推广和实践,目的是以互联网为工具改造全世界,向其他国家输出所谓的“民主”和“自由”,企图建立一个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秩序。
因此,我们要看清一些西方国家“普世价值”在网络空间实践的本质,无论以何种形式呈现,都是以服务于他们的政治和国家利益为目的。这就要求我们从国家战略高度,治理好主权范围内的国家网络空间,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网络空间治理,使网络空间清朗、健康,保护网络主权,保护国家利益。
(本文系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基于非传统安全视角的中美关系中的网络安全问题研究”(2016lslktgjwt-01)阶段性成果)
(程玉 作者单位:中共辽宁省委党校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