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爱国主义的三重道德基础

爱国主义的三重道德基础

朱慧玲

  爱国主义是当代伦理学与政治哲学的重要议题,也是现代伦理与政治生活的重要理念和要求。作为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中华文明蕴含着丰富的爱国基因和厚重的家国情怀。投身于民族复兴的时代伟业,我们更有必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接续爱国主义的道德传统,明晰爱国主义的道德基础,理解爱国主义的道德内涵。只有准确把握爱国主义的道德情感基础、道德认同基础以及道德德性基础,我们才能着力营造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浓厚社会氛围,充分激发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国热情,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

爱国主义的道德情感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爱国主义奠基于“爱国”这一“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所谓“爱国”,是一个人对其国家所具有的某种特殊的热爱、关心和忠诚。在行动上,这种情感表现为对国家的政治前途的关心,对国家的文化传统的珍视,对国家的主流价值的认同,对国家的根本利益的维护,甚至在必要的时候为之作出牺牲。

  在人类社会的文明传统中,爱国既被理解为社会成员的一种自然情感,也被界定为社会成员的一种优良品质。对于中华儿女而言,当我们的文化传统为世界所敬仰,当我们的国旗在竞技场上冉冉升起,当我们的科学技术或工程装备在世界上取得领先时,我们的心中会不由自主地生发出一种骄傲和自豪的情感。同样,当我们的国家遭受灾难,当我们的同胞遭遇不公时,我们也会由衷地感到痛苦与义愤。作为一种天然自发的感性反应,热爱国家就像我们热爱自己的父母和家乡一样,常常表现得十分强烈真挚,从而在道德判断与政治决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爱国主义”正是对爱国情感的抽象、提炼与肯定。爱国主义所蕴含的道德情感,首先表现为一个人对自己国家的依恋和关心。其中,既包括对于自己国家所坚持的精神信念的偏好和认同,也包括对于自己国家在历史或当下所取得的物质成就的赞许与认可。进而,这种依恋和关心又会促进或衍生出一种特殊的责任感,即把关心国家发展、维护国家利益、热爱骨肉同胞视作一种值得坚守、不可让渡的义务。它会使得个体在理解或执行相关的道德与政治要求时,伴随着强大的意志力与坚定的执着感,甚至会为了满足这些要求而不惜付出一切。经过长期的积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爱国主义精神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维系着中华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自强不息、不懈奋斗。

爱国主义的道德认同基础

  爱国主义奠基于自然情感,但爱国主义并不限于自然情感。作为一种伦理立场,它是人们在自然情感的基础上,对自己所处的政治共同体的某种特殊的接纳、认可与证成。也就是说,爱国主义的确立和维系,依赖于身处其中的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道德认同。而道德认同之所以是一种特殊的接纳与认可,根本上,是因为它是基于一定的道德实践和道德理由而产生的。

  道德认同首先是一种身份认同。我们总是因为发现自己与他人具有相同的身份特征或地位,所以才建立起与他人之间的特殊联系和一致性,从而对他人表达接纳与认可的。可以说,正是身份认同的存在,才使得同一共同体中的个体有理由被视为“同胞”。他们的生存与利益不仅同个体息息相关,而且与个体正向相关,因此,个体便负有为这个共同体作出贡献以促进其繁荣发展的道德义务。其次,道德认同还是一种价值认同。我们之所以对自己的国家怀有特殊的情感,是因为我们在心理上接受这个国家及其文明模式所反映出来的价值系统。我们在这套价值系统中成长,受其约束和塑造,使得我们自身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这套价值系统的接纳与认可。特别是,如果经过理性的反思和比较,我们发现这套价值系统在帮助我们理解伦理生活、应对伦理难题等方面有着稳定而有效的作用,那么,我们就会更加主动地愿意归属于它,并加以维护和弘扬。最后,道德认同更是一种文化认同。文化认同蕴含着价值认同,因为价值系统是文化结构的一部分。但是,文化认同并不限于价值认同,因为文化认同还涉及对某种文化的器物、制度、艺术等多方面的接纳和认可。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有助于激发我们的爱国之情,是因为它除了拥有极富说服力的价值系统之外,还在器物、制度、艺术等方面表现出持久的绵延性、强大的坚韧性以及典雅的审美性。对中华文化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纳与认可,构成了中华儿女爱国主义立场的重要资源和理由。

  现代国家大多是民族国家,对国家的热爱与维护民族利益常常密不可分。因此,爱国主义所赖以建立的道德认同也往往转化为或落实为民族认同。在现代社会探讨爱国主义,必须坚持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相统一,必须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特别是对于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来说,爱国主义所召唤的民族认同,始终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是对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进来,尊重各国的历史特点、文化传统,尊重各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善于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增强中华文明生机活力。”因此,我们也要顾及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与文化传统,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爱国主义的道德德性基础

  无论是对国家的依恋与热爱之情,还是对国家的价值与文化认同,最终都要沉淀或转化为政治共同体成员的内在德性,确保爱国主义立场的稳定与持存。对于一个国家的公民而言,爱国本身就是一种德性,需要有相应的公民德性作为支撑。

  爱国之所以是一种德性,是因为爱国不但能够促进和维护共同体的共同善,而且,在根本上能够促进和实现其成员的个体繁荣与自身发展。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风险和挑战,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正是同中华民族有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密切相关。那些保家卫国、英勇牺牲的爱国者,他们所捐出的生命不仅是在捍卫祖国的利益和民族的尊严,也是在成就自身的卓越,以一种不惜个人全部代价的方式完成自身的任务和使命。而那些甘于平凡、默默奉献的爱国者,他们尽管并非经历生死考验,但是,他们却会因为胸怀“国之大者”而使得自己的业绩也蕴含了更加厚重的宏大意义,从而有可能让个体的成就成为历史性的成就。

  不仅如此,爱国主义还要求公民具备更多的德性。促进和维护政治共同体的整体利益是爱国主义的首要目标。因此,爱国主义鼓励公民积极关心和参与公共事务,努力提升自身的判断能力和法治精神,能够从政治共同体的整体利益出发,保证法律的确立和运行是对共同体普遍意志的表达。爱国主义还鼓励公民积极维护政治共同体的声誉和利益,特别是当国家根本利益和根本原则受到挑战和冲击时,能够挺身而出,激发出捍卫政治共同体的勇气和牺牲精神。

  爱国主义不仅奠基于个体的情感和认同,更是取决于公民的德性与能力。真正的爱国者既在情感上热爱和认可祖国的文化与价值,又有相应的德性和能力去促进共同体的善。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有效的方法,培养公民的爱国主义的德性根基。既然人们总是从热爱家乡和亲人,逐步扩大到热爱国家和同胞,从认可熟悉的文化风俗,逐渐传递到认可整个文化和价值系统,那么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也要注重其中的层次性与递进性。从个体成员最为关切的人和事物出发,进而拓展到对整个文化传统的教育和现实事务的公共参与,让人们在实践中增强归属感,强化身份认同,从而激发爱国情感,塑造其爱国主义的立场与精神。

  (作者:朱慧玲,系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

上一篇:处理好部署和落实的关系
下一篇: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推进改革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