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基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必须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加快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
坚持党建引领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务实之策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现实需要,是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的现实需求,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要切实推动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不断转化为治理效能,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基层治理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组织发动各类组织、各类群体参与基层治理。近年来,广阳区深入实施基层党建“领航工程”,以“五型”社区创建为契机,标准化打造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梳理完善社区民生事项,培育“红色领航”城市基层党建品牌,筑牢了基层治理的“四梁八柱”,正是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生动体现。
统筹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有形有效,抓好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的党组织建设,推动党组织工作向快递、外卖、网约车等人数多且与民生保障密切相关的新兴重要行业拓展延伸。我市出台《关于加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的推进措施》,紧紧围绕新业态行业,从健全条块责任体系、规范党建工作开展、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等方面出台具体推进措施。为了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对“两新”组织发展的引领作用,我市在全市建起“红色驿站”,为新就业群体筑起温暖的“家”,引导全市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到社区报到,参与基层治理。
强化人民至上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根本目的
基层治理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做群众工作。基层治理是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党的执政能力的“最近一公里”。我们要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作为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的前进方向。
基层治理要坚持民生导向,实现回应性治理,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下沉,把服务网络覆盖到千家万户,高效精准回应群众诉求,努力做到“接诉即办”“未诉先办”,打造“服务型治理模式”。我市为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积极构建社区干部“3分钟工作圈”,在小区、楼宇商圈建立各类“党群会客厅”。目前,我市“党群会客厅”已有近千个,今年以来共组织议事协商近两千次,化解邻里纠纷近三百件,收集意见建议近三千条。“党群会客厅”使群众反映问题有了“快车道”,网格员日常履责有了“责任田”,社区干部倾听民生有了新途径。
广大群众既是基层治理成效的受益者和评判者,又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参与者。要以共治共享为目标,调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让群众参与决策和治理的全过程,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让群众从基层治理的“旁观者”向“参与者”直至“主导者”转变。要拓宽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有效途径,推进基层民主协商议事制度建设,完善议事协商、民主听证等机制,推动基层群众自主议事、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做到群众的事群众说了算。广阳区群众通过“居民说事厅”“居民会客厅”“大杂院议事厅”这些接地气、聚人气的平台,对身边事发表意见建议,进行广泛协商,真正做到了“居民的事居民议,居民的事居民定”。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基层事务千头万绪,党委政府需要激发全社会活力,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基层治理,推动基层治理模式由过去的“单打独斗”向“合力协作”转变,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加快构建多元治理的运行机制。建立以政府为主导、运营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与群众共同参与的多元治理运行机制。政府发挥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的作用,制定相应政策和标准,推动基层治理的规范化、制度化。运营企业发挥专业优势,提供优质的服务和产品,提升运营能力,满足群众的多元化需要。社会组织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组织群众参与基层管理,提升群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强化基层社会矛盾与纠纷的排查调解。首先,加强基层社会矛盾与纠纷风险的源头预防。充分发挥网格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等的作用,围绕基层土地征用、婚恋、债务等方面的矛盾纠纷,强化基础排查与动态摸排,建立矛盾隐患排查预警工作台账,实现基层矛盾源头掌握。其次,畅通矛盾和纠纷的多元化解渠道。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发挥调解组织作用,构建立体化、多元化纠纷化解机制。我市香河县的“老赵调解室”、广阳区的“刘军霞无忧调解工作室”等,就在化解基层群众矛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制定居民参与的评价激励机制。积极探索制定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积分制度,通过用积分换取日常用品等调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我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邵府镇推行基层治理积分制度,固安县东湾镇开办起“道德积分超市”,三河市康城街道积极探索志愿服务积分兑换机制,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有助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体系。
强化数字赋能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数字技术具有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的特点,能够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以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建立健全权责清晰、高效运转的信息共享机制。应全面整合涉及社会治理的各类数据资源,建立全市基层治理大数据中心,形成网格化管理全市一张网,从源头推动各相关部门信息打通、系统对接,从而减少信息重复采集录入,避免交叉地带和管理盲区。同时,厘清各部门职责,使网格员上报的事项能得到快速认领,做到无缝对接,真正实现“网格员吹哨,政府各部门报到”,使网格“办小事、报大事”、部门“办实事、解难事”成为常态,不断提高基层精细化治理水平。
完善数字化全域网格体系。利用数字技术科学编制一体化网络,实现全域网格化,统一制定基层网格服务管理实施方案,统筹抓好网格化日常治理工作。依托“网格+党建”“网格+服务”模式,建立网格“民情台账”,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保证网格员在调解矛盾、助困帮扶等工作中发挥作用。我市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深入推进社区网格整合工作,推进网格同步建支。全市网格实现党组织全覆盖,同时整合党建、政法综治、公安、民政、城管、信访、应急管理等各类网格事项,制定网格基层组织建设、基础信息采集、社情民意收集、矛盾排查化解等基础事项清单,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