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又一个7月来临,时间从未改变前行的脚步。
上海兴业路的一栋小楼,迎来更多朝圣者。95年前,一群年轻人聚集在这里,革命的星火,燃烧出一片崭新的天地。这一过程如此艰辛也如此辉煌,正如纪念馆展览结束处悬挂着的题词——“作始也简,将毕也钜”。
陕西延安杨家岭的中央大礼堂,有人展开党旗,重温入党誓词。1945年,党的七大在这里召开,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中国的脚步从这里启程。会场墙壁的旗座上,写着八个字——“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北京,天安门广场花团锦簇,大街小巷飘扬的党旗上,镰刀锤头格外醒目。从苦难中来,朝复兴而去,一个古老的民族向着百年梦想迈进。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勿忘人民,甘作奉献”。
95年,3句话。源于德国小镇特里尔的种子,在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灵中孕育成长。红色的激流汇入黄色的土层,掀起汹涌壮阔的狂澜,汇聚成光耀中华的绚丽日出,它让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荡涤风雨如磐的暗夜,照亮民族复兴的征程,彻底改造了这个古老的国家,彻底改变了人民的命运,彻底改写了人类社会的政治版图。
从嘉兴南湖红船上寻找光明的摆渡人,到驾驭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领航者,中国共产党激励与召唤着亿万人民生死与共、始终相随,让这个曾经四分五裂、一穷二白的国度,于危难中振作,在绝望中重生,已然可见复兴的曙光。
有人说,了解中国,必须了解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国共产党,才能读懂中国。95年过去,就让我们重新打开时间的闸门,踏上那条举世瞩目的中国道路,翻阅风雷激荡的红色篇章。
(二)亿万万人家国,九十五年拼搏。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无数人汇聚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历史会记录下每一代人的奋斗与牺牲,也会给他们的选择一个肯定的回答。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1935年8月,方志敏在就义之前慷慨陈词。这位赣东北苏区的创建者,过着“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却“生存一天就要为中国呼喊一天”,只因他是“马克思主义笃诚的信仰者”,坚信“苏维埃可以救中国,革命必能得最后的胜利”。
“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1950年2月,华罗庚在归国途中,写下这封《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那一年,华罗庚、朱光亚、邓稼先、叶笃正等1000多名留美学生不畏艰辛奔向新中国,很多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相信,“新民主主义已经很明显地指出中国社会建设该取的道路”,“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
“我们是有组织、有信仰、有觉悟的人。”2008年5月,瞿永安的11位亲人在汶川地震中丧生。在满地瓦砾的家门口,这位北川县副县长泪流满面磕了三个头,随后起身投入抗灾一线。在那场特大地震之后,从80后女警察蒋敏、组织部长王理效,到参与援建的干部崔学选,定格下无数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在汶川震区考察救灾和重建的外国友人感慨:“有一条‘经’我们很难取走——你们有这么多勇于献身的中共党员。”
95年来,无数仁人志士,汇聚于信仰的旗帜之下。在他们身上,有着这个群体的心灵密码,有着共产党人共同的精神基因——
他们相信,“只有在斗争中无所畏惧,才能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把自己雕塑成器”。在这真理里,凝聚着智慧与知识的结晶,也蕴藏着国家与民族发展的路径。沿着这条真理之路,沉沦的中国才能走向复兴,亿万中国人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他们视追寻这样的真理为理想,他们以实践这样的真理为信仰。
他们秉承,“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他们把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命运,扛在自己的肩膀上。走在这条道义之路,他们将小我消融于“大我”,成为无私的爱国者、无畏的革命者、无悔的牺牲者。他们视承担这样的责任为使命,他们以坚守这样的价值为意义。
水打山崖,风过林海。95年来,信仰在奋斗中淬火,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前行的足迹,构成了一个国家为强大而探索的思想史,也构成了一个民族为复兴而奋斗的心灵史。真理之光与道义之光交相辉映,让这一段历程群星闪耀,照亮着中华民族的天空。
(三)并非每个共产党员,都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很多时候,信仰是选择的结果。回到他们思想的源头,才能理解共产党人95年来的选择,才能发现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
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一直是现代世界思想乐章中的一个重要主题。马克思是第一个把世界作为政治、经济、科学和哲学的整体来理解的人。这位“现代社会思想之父”,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这是人类智慧一座令人仰止的高峰,正如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希克斯所言,“大多数希望弄清历史一般进程的人会使用马克思主义的范畴或者这些范畴的某种修正形式,因为几乎没有其他的范畴形式可用”。
对于有识之士,马克思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对于有志之士,马克思更开掘出广阔的精神空间。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基础。在马克思的历史批判、经济批判、政治批判中,“人的解放”是一以贯之的核心,也是他终生奋斗的使命。从为人类谋福利的道德信念,到对人的命运的客观探讨,再到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把握,直至追求“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开辟出一条个人和人类追求超越性价值的道路。
这位共产党人的精神导师,正是一个完美例证。他出身富裕家庭,23岁拿到博士学位,25岁娶了一位贵族小姐,还是《莱茵报》主编。但他却抛弃了这一切,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为工作和革命颠沛流离40年,一贫如洗、儿女夭殇,直到1883年3月在办公桌前永远地睡去。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人类最震撼的秉性,就在于为他人而工作,为后代而牺牲。马克思一生的际遇,正实现了对“人”的定义。
一部人类文明史,产生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思潮,分别体现着人类对真与善、实然与应然、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追求。马克思主义则努力在二者之间架起桥梁,把科学的真理性与价值的超越性,统一于共产主义理想之中。从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
这正是马克思主义能在世界的东方,吸引如此众多信仰者的根本原因。
(四)对于古老的中华文明,马克思主义无疑是一个截然不同的思想体系。中国人最早知道“共产主义”,是在江南制造局出版的《西国近事汇编》中。为什么这个国人并不熟悉的概念,能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里,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理论支持和精神支撑,奠定无数人信仰的基石?
一本中文初版《共产党宣言》,见证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深深的精神共鸣。1926年,这本封面错印成“共党产宣言”的书辗转成为山东广饶刘集村党支部的学习材料,曾因国民党搜查、日伪军“扫荡”而被埋进锅灶、藏在粮囤、塞进鸟窝。然而,那位“大胡子”却让刘集村成为“红色堡垒”,190人走上革命道路,有据可考的烈士就有28人。这些“以前没有听说过”的道理,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让人看到还有一条革命的道路、还有一种解放的理想、还有一种自由的力量。
伟大的思想,总能诉说时代深藏的心曲,总是属于人类永恒的历史。“阶级斗争”“无产者”“社会主义”这些概念,深刻地切中了当时中国的脉搏;为人类解放而奋斗的理想,更与沉沦日久渴望复兴的精神诉求相通。这个从遥远西方引来的火种,一经播撒便在中国大地形成燎原之势。以95年前的7月为起点,一代代共产党人汇入信仰的洪流,不屈不挠的奋斗、义无反顾的牺牲、改天换地的豪情,推动百年中国的浩荡前行。
面对革命战争的枪林弹雨,他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面对建设年代的艰难局面,他们激情燃烧、无私奉献;面对“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他们信念执着、从不消沉;面对改革开放的千钧重担,他们不畏艰险、勇敢担当。无数英雄儿女凝聚在信仰的旗帜下,勇往直前以赴之、断头流血以从之;无数志士仁人凝聚在真理的旗帜下,实事求是以谋之,殚精竭虑以成之,他们挺起了民族的脊梁,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从人均国民收入仅27美元,到经济总量超过10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4000多万人食不果腹,到让6亿多人口摆脱贫困,对全球减贫贡献率逾70%;从一穷二白到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全球最大外汇储备国;从铁钉、火柴都造不出来,到“两弹一星”横空出世,“嫦娥”奔月“蛟龙”入海……“共产党并不曾使用什么魔术,他们只不过知道人民所渴望的改变”,并用他们的意志唤起了难以想象的力量,在1946年出版的《中国的惊雷》中,美国记者白修德和贾安娜得出的结论,直到今天仍在被一次次验证。
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理论能像马克思主义这样,鼓舞数十亿人为改变自身命运而奋斗,指引人类社会向着伟大社会理想不断探索。晚年张学良回忆当年和红军作战,曾经这样追问:谁能在缺衣少食、围追堵截中把这样的队伍带出来,而且依旧保持着高昂的士气和强悍的战斗力?67年前,司徒雷登总结国民党失败原因时,曾经这样分析:“共产党之所以成功,在很多程度上是由于其成员对它的事业抱有无私的献身精神。”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曾经这样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从只有50多人的小党发展成拥有8700多万党员、世界最大的执政党,从积贫积弱的落后国家迈向社会主义强国,正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催生了一种新的社会实践、一套新的政治制度、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让一个政党的成长与一个国家的重生融为一体,在动荡的百年历史中写下不朽的传奇。
(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政党,如一个人一样,最宝贵的是历尽沧桑,还怀有一颗赤子之心。”走过95年,时代场景几经转换,保持“赤子之心”,何其之难。
相比于战争年代的烽烟四起、血雨腥风,我们现在少了生与死的考验、血与火的洗礼,多了深水区的“改革阵痛”、转型期的“两难烦恼”。相比于建设年代的激情澎湃、质朴单纯,我们现在少了封闭与孤立的困境、匮乏与贫穷的难题,多了不同利益的纠结交汇、不同观念的激荡交锋。甚至,相比于三十多年前,我们现在也还需面对更多声音的鼓噪喧嚣,面对更为复杂的全球语境。共产党人的“赶考”远未结束。
一些人视马克思主义为雾里看花,以共产主义为空中楼阁,丢弃了理想与方向,忘记了信念和担当。一些人崇尚“实用主义”,热衷“及时行乐”,把权力变成谋私的工具,把私欲看作人生的目标。一些人对群众感情淡漠,习惯高高在上,淡忘了鱼水关系,割裂了血肉联系。翻阅贪官忏悔录,总能看到在权力、财富、美色的诱惑之下,信仰的城池如何失守、精神的旗帜如何变色。
如果说,信仰曾经体现在“砸碎旧世界”的革命之时、闪耀在“创造新世界”的建设之时、迸发在“追赶全世界”的改革之时,那么,今天的共产党人,更需把信仰写在全面小康之路、伟大复兴之路上。
正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重申信仰、强调理想,视理想信念为共产党人的“钙”,以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共产党人的“总开关”,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比作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精神支柱”,告诫全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共产党人唯有对马克思主义真正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才能“练就共产党人的钢筋铁骨,铸牢坚守信仰的铜墙铁壁”。
正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不断线的思想教育反“四风”、改作风,严规矩、强纪律,打掉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无形的墙”;惩治腐败不手软,打虎拍蝇无禁区,彰显“共产党与腐败水火不容”的决心;修订廉洁自律准则、党纪处分条例等党内重要法规,扎牢制度治党的铁笼子……全面从严治党凝心聚力、扶正祛邪,不仅让党心一振,更试出了人心向背。
正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守“人民”这一核心价值,以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创治国理政新境界。从“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新发展理念,到深化改革、转型创新、脱贫攻坚,既有发展路径的选择,也有发展价值的坚守,蕴含着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思考,也彰显着对马克思主义道义性的追求,在创造震撼人心的“中国奇迹”同时,也努力书写温暖人心的“中国故事”。
1925年,在填写“少年中国学会”改组委员会征询意见调查表时,毛泽东写道:“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21世纪的今天,走过95年的中国共产党,只有坚持“为绝大多数人奋斗”的信仰,坚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始终成为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核心力量。
(六)每一个国家民族,每一段历史时空,都有自己的精神指引。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那些令人心潮澎湃的信仰故事,那些光芒闪耀的信仰足印,要怎样化为我们继续前行的精神之源?
与中国的现代转型相伴随的,是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的转型。当今中国,利益的正当性早已“去魅”。我们走出了“耻于言利”的时代,主张利益、保护利益,这是时代的进步。但毋庸讳言,我们的时代也出现了令人忧心的错位,在一些人那里,物质利益成为唯一“价值”,精神追求被彻底放逐。于是,责任能够淡漠、道德可以离席、灵魂容许出丑。放眼全球,这是一种颇具世界性的“现代病”,正如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所说:“从来没有那么多国家里的人民,感到精神上如此空虚与沉沦。”
方此之时,回望我们党近百年为信仰而奋斗的光辉历程,更有现实意义。一代代共产党人以对真理与道义的不懈追求,以对国家与民族的勇敢担当,在成为“两个先锋队”的同时,也为中国构筑起一个崇高的精神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几代共产党人积累的精神基因。那种超越个体与小我、献身整个人类的理想和情怀,至今依然令人敬仰。
让我们从这样的信仰中得到净化。唯有把握这样的信仰,才能理解,为什么95年来,如此多人被吸引到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之下,不求显达于世、不求暂得于己,为了理想与信念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中有人放弃了“鸦飞不过的田产”,有人背离了“自小熟悉的阶级”,本应顺风顺水者偏向荆棘而行,本可锦衣玉食者不惜向死而生。埋骨雨花台的烈士,74%受过高等教育;葬身渣滓洞的英灵,70%出身富裕家庭。这些信仰的献身者、理想的殉道者,谱写了时代的慷慨悲歌,铸造了民族的血脉精魂,让亿万人呼吸到了“英雄的气息”。
让我们从这样的信仰中获得方向。唯有把握这样的信仰,才能理解,为什么95年来,如此多人薪火相传,舍生忘死、公而忘私,将国家民族带到更好的境界。焦裕禄忍着剧烈疼痛坚持工作,把藤椅都顶破;沈浩扎根小岗村,积劳成疾猝逝在工作一线;杨善洲放弃退休后悠闲的生活,用双手把荒山变成林海……永恒的丰碑上记录着这些时代的先锋,不是因为他们的权力或者财富,而是因为他们刻下了一个大写的“人”。岂曰无碑,山河为碑;何用留名,人心即名。这是共产党人的道德觉悟,也是一个集体的精神传承。
让我们从这样的信仰中汲取力量。唯有把握这样的信仰,才能理解,为什么95年来,如此多人风从影随,紧紧团结在我们党的周围,休戚与共、生死相随,共同书写下“中国奇迹”。农民的手推车,推出了淮海战役的胜利;林县的乡亲们,在悬崖上开凿出红旗渠;无数劳动者全力打拼,开创国家的未来。这是精神的巨大感召力,建设人民共和国的理想,实现“中国梦”的召唤,让人看到更广阔的天地、更高远的世界,绘就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图谱。
“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回到马克思主义,回到共产党人的信仰,我们会发现,在物质之外、利益之上,个人还有责任,理想还有价值,生命还有担当。
(七)回望历史,不只是采摘耀眼的花朵,更是去获取熔岩一般运行奔腾的地火。
有历史学家提出三种历史时间——“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分别对应着历史中的“结构”“局势”和“事件”。“事件”只是“闪光的尘埃”,而“结构”才是历史上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95年风云激荡,坚守共产主义理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共产党人为中国历史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结构”。这种“结构”,既是基本的制度体系,也是根本的思想体系,更是耀眼的信仰光芒。
95年来,这个成立时只有几十人的党,已经成为拥有8700多万党员的世界最大规模执政党;这个四分五裂、积贫积弱的国家,已经从低谷走向复兴,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今天,距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从未如此之近,这个国家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信仰的光芒和力量。潮平海阔,千帆竞发,我们的工作已经写入人类的历史,我们的工作还将继续改变人类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