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同时强调,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推动高校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上先行先试,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优化结构布局上先行先试,在不同“赛道”上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近年来,我市与驻廊高校认真贯彻创新发展理念,把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合作的重要支点,积极探索深化校地融合发展机制,有力促进了城市核心竞争力。
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校地融合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就基础教育而言,现阶段人民群众“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愿望日益强烈。特别是“双减”实施之后,切实减轻了学生作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但出现了师资力量不足、课后服务质量不高、素质教育落实不到位等现实问题。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成为紧迫任务。高校作为“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汇聚大批优秀人才,拥有众多高层次团队和科研平台,亟需地方进行成果转化,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我市域内高校有10余所,专任教师达1.2万余人。2021年,我市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驻廊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与高校建立“共生共荣、共建共享、协同联动、互利共赢”的新型关系,促进高校与地方良性互动、深度融合。之后,廊坊市教育局与廊坊师范学院签订合作共建协议,与河北科技大学共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中心”;文安县政府与清华大学签订《托管帮扶协议》,等等。围绕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起高等院校、教育部门、基础教育学校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提高地方基础教育质量,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校地实现合作共赢、高质量发展。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校地融合的首要任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高校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起着引领作用,通过高校引领,打通不同学段间思政课壁垒,实现不同学段思政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2022年,我市与河北科技大学合作共建“廊坊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中心”,双方合作举办教学宣讲研修班等活动,提高我市中小学校思政课教师备课能力。与廊坊师范学院合作举办了“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学观摩会”。通过创新集体备课形式,集体参与、共同讨论、彼此交流、集思广益,强化大中小学思政课资源共享,发挥集体智慧,共同打造思政“金课”,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发展。同时,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廊坊师范学院与大厂回族自治县联合开发系列校本课程,协助“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基地”建设,厚植师生家国情怀。在具体实践中,聚焦当前思政课建设热点难点堵点,加强学科建设、课程改革、师资培优等方面交流,提高思政课建设质量,确保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坚持把综合改革作为校地融合的工作重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高校要深化实施新一轮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在全国教育综合改革中发挥开路先锋、示范牵引、突破攻坚作用,引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整体发展。当前,我市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入关键时期、攻坚阶段。2020年至2021年,我市先后被教育部列为“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组建了以廊坊师范学院博士为主的工作团队,开展基础教育质量评价研究、农村教育教学专题调研等工作,为全市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参考。遴选市三中、市四中等8所义务教育学校作为实验基地,“一校一策”分别签订合作协议,组建服务团队指导基地学校开展师资培训、心理辅导、课后辅导等工作,同时也为高校做好师范生双导师制、见习实习研习等工作提供支持。建立高校帮扶高中机制,北华航天工业学院与廊坊一中签订合作协议,双方携手开展“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暨智能机器人培训”项目,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借助教育部实施“部属高校县中托管帮扶”项目,由清华大学托管帮扶我市文安一中打造优质高中。通过丰富校地合作措施,研究破解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些瓶颈问题,推广有关经验做法,为我市推进全国基础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赋能。
坚持把提高教师素质作为校地融合的焦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队伍建设是建设教育强市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充分依托廊坊师范学院师范教育、教学科研、智力资源等方面优势,组织实施“名校名师”培养工程、“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打造一支专业素养强、教育教学思想先进、创新能力突出的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双方签订了《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公费培养协议书》,联合组织实施市级小学全科免费师范生培养,及时为我市农村学校补充各学科新鲜血液。搭建了廊坊市教育数据分析重点实验室、学前研训中心、中小学体育教育研究中心等多个平台,为基础教育学校提供教师研训一体服务。以廊坊实验二小等学校为试点,以“非遗廊坊”为主题打造第二课堂,为丰富中小学校课后服务形式提供师资指导服务,助力破解“三点半”难题。合作建立《廊坊市教育科学规划基础教育重点专项课题》,派专家指导中小学骨干教师完成了一大批课题研究工作。遴选专家担任基础教育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兼职教研员,指导中小学教师线上研讨、优质课观摩活动,等等。通过与师范高校的深度合作,有力促进了中小学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坚实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前,正值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之时,我们要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总体部署,围绕“人民满意、教育强市”工作目标,继续把深化校地融合作为有效抓手,大力推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为我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走在全省前列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本文系2023年度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编号2023100。课题组其他成员:杨宝生、王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