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廷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大势的把握、战略的谋划是谋求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准确研判新形势、把握大趋势、采取应对方略事关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前途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基础上,提出“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要求“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综合分析世界经济增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论述,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动发展的重要理论遵循。对我省而言,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关键是培育壮大新动能,推动我省经济发展由资源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培育新动能:适应与引领新常态的必然选择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符合工业化一般规律,是发展中的一种客观状态。从先发国家工业化演进的经验看,由工业化初期到中期,经济呈高速增长。但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会逐步下降。如2014年低收入国家GDP平均增长率达到6.3%,中等偏下收入国家为5.7%,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为4.6%,而高收入国家仅为1.7%。目前我国人均收入已经由中等偏下收入水平迈向中等偏上水平,经济增长率降到中高速是大势所趋,是螺旋式上升的必经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内在必然性,并没有好坏之分,我们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
对河北来讲,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尤为迫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省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驱动,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总体上在50%以上。受消费需求升级、能源原材料市场低迷、环境约束刚性等影响,在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增长率下降快、遇到的困难也多。特别是我省的支柱产业钢铁、装备制造、化工、建材等重化工业,创新能力较低,创新型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慢,遇到的问题相对较多。综合分析,近几年我省经济增速下降,既有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也有步入工业化中后期增长率呈规律性下降的因素,还有资源环境对产业发展的硬约束,但最突出的原因是过度依赖资源、要素来实现高速增长带来的经济失衡,所以,我省亟须培育壮大新动能。
选择路径:加快动力转换、产业接续、增长极更新
其一,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由刺激投资需求为主转向以提升效率为核心。多年来我省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资源驱动,形成了较重的路径依赖。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应从增加投资转向提高效率。一是转换发展思路,将创新放在首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不断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引领支撑经济持续增长。二是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我省经济发展看,供给侧存在的问题多,积累的矛盾多,结构性改革的任务很重。要通过梳理分析,制定破解三次产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与问题方案,加快推进落实。三是完善政绩考核体系,提高创新类指标的权重。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高新技术企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等创新类指标的权重,降低扩张类指标权重,鼓励各地积极创新、大胆创新。
其二,加快主导产业转换,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改革开放以来,重化工业对我省经济高速增长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但进入新常态后,钢铁、化工、纺织、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受到市场和环境保护双重压力,产能过剩、效益下降,其支柱地位明显减弱。从一般规律、发展阶段与国外经验看,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将是未来一个时期的主导产业。所以,我省要加快主导产业转换,由传统重化产业为主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现阶段要在以下方面着力:一是提升产业与企业整合能力。在信息技术、互联网快速发展,技术、品牌、商业模式、文化等加快融合创新的背景下,产业整合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所以要将此作为政府支持的重点。二是选择现代服务业的支持重点。要从技术研发、知识产权创造与运营、科技成果转化、商贸综合平台、文化创意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带动性的“三高”产业中选择培育重点,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成为我省的主导产业。三是及时出台产业援助和促进政策。利用好国家已经出台的煤炭、钢铁等产业淘汰和援助政策,加快处置落后产能、僵尸企业,减轻包袱,轻装前进。积极利用国家产业促进政策,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其三,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创新型企业、创新园区和创新城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加快培育经济增长点,解决经济增长率下滑、效益下降等问题,是当前的重中之重。培育新经济增长点,要选择市场需求潜力大、增长速度快、辐射带动能力强,对经济增长贡献度高的产业或区域着力。一是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包括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带动我省产业整体竞争力提升;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裂变式增长、集群化发展;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二是打造创新型园区。加快提高各类园区的创新能力,不管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还是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新常态下快速发展的关键是聚集创新要素、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最后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聚集为标志的创新型载体。三是打造标志性创新城区。在大城市要积极布局、发展一批聚集创新要素、以创新活动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功能区或卫星城,使之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增长极。
做强根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市场活力、环境吸引力
一个区域要更好地适应与引领新常态,必须要解决根本性、基础性的问题,通过不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市场活力、环境吸引力来引领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加快提升创新能力。从世界各国发展经验看,持续发展应有与之相匹配的创新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我省实际看,加快提升创新能力要把握以下重点:一是推进产学研紧密合作,实现创新资源优化配置。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变目前科研人员注重发表论文、申请专利,而不关心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现状。通过健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各类创新组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有效提高产学研合作的效率。二是积极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借助外力加快提升我省创新能力。京津科技创新资源丰富,北京更是全国创新资源聚集地、原始创新策源地,并且科技创新水平在全国排名前列。通过推进协同创新,可以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特别是弥补我省创新短板,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三是建立政府各部门间的统筹协调机制。将政府创新职能统筹起来,建立健全科技、发改、工信等部门共同支持创新的高效体制机制。四是推进组合创新。在消费呈现新趋势、新特点背景下,融合创新将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我省要积极推动包括技术、产品、产业、组织、文化、商业模式、业态、体制机制等的融合创新,在对创新的支持方式、支持模式上予以改革与安排。
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推动经济增长必须充分激发和释放市场活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活力。对我省来讲,一是更多地发挥市场作用。只要是政府可以做、市场也可以做的,应当让市场来做。这样既降低了成本,也节约了政府资源,政府可以用更多的精力、财力去做市场做不好的事情,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二是建立规则。明确、公布负面清单,在负面清单中列明市场不能做的项目,让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三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给市场主体松绑减负。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我省与先进省市还有一定差距。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全面深化改革,营造完善的市场环境,充分释放市场主体活力。
不断增强环境吸引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技术、信息等高层次的发展资源是流动的,并且总是流向那些创新创业环境优越的区域。所以,“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吸引发展要素、聚集创新创业资源,要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上。比如,进一步适应创新创业需求,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制定出台更加适宜的创新创业政策,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提供更加便捷、成本更低的中介服务;培育和弘扬创新创业文化,形成鼓励创新、理解创新、促进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