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建设具有自己特色和优势的学术话语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既深刻阐明了哲学社会科学在提高我国国际话语权方面的重要意义,也将话语体系建设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建设一道作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内容,客观分析了我国当前在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推进学术话语体系建设一系列战略要求,确立了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具有自己特色和优势的学术话语体系的行动指南。

  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形成具有自己特色和优势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繁荣学术的需要,更是学术繁荣的标志,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要素和重要体现。在当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努力中,我们不能只靠传统演艺,不能只靠“舌尖上的中国”,不能只靠文化产业的振兴,不能只靠艺术家、企业家、美食家在世界舞台上的出场,而是要在做出这些努力的同时,建设具有自己特色和优势的学术话语体系,推动中国学术的崛起,推动中国学者在世界舞台上的出场。

  建设具有自己特色和优势的学术话语体系,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提出新概念新范畴是学术话语体系及话语权建设的重要任务,但有生命力的新概念新范畴无不基于深入系统的学术探索结晶而成,无不是丰富展开的原理、观点、方法等的凝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因此,学术话语体系、话语权建设,绝非“造词”运动,不是提出几个概念摆在那里便可坐收其效。如果高度凝练、影响广泛的学术话语是树之花或果,则与之相应的思想、理论、观点、方法等即是树之根、干。学术话语体系与话语权的建设,不能图乞花果而不植根干。有助于增进学术话语权的学术建设,需要的是平心静气、久久为功,需要的是扎根实践,对真问题不懈而彻底地求解。我们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形成的具有解释力说服力的研究成果越多、对中国发展问题提出的彻底的理论分析与有效的政策建言越多,对人类社会面对的时代性课题作出的积极回应越多,我们的学术才会赢得越来越多的尊重,才会形成在学术界激荡久远的“中国声音”。有效推动这一建设进程,也需要学风的整肃与建设,将那些满足于游走在文字、文本之间的“学术”转换为扎根实践、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弘扬真诚、虔敬、责任等学术精神。有效推动这一建设进程,还需要学术自信的涵育,其中包括在提升中国学术研究质量的同时,增进中国学界对本土优秀研究成果的关注与敬重,不徒西慕。20世纪30年代,张申府先生曾批评过中国学界的一种现象:“中国近年有些人有一种只读外来东西不读本国东西,或不重视本国东西的风气。不但不读或不重视本国古来的东西,更不读或不重视本国今人的东西。这种情形就在现在也不免,所以才翻译的文字比自己人写的更流行。总好像觉着远来的和尚才会念经。这实在是一种要不得的毛病,应该革除的心习,不自信而奴化的表征。”有价值的学术研究,确当广泛吸收他域文明成果,但无视、轻视本土的理论建构与知识创造,显然也当为戒。自家都不关注、不自珍的东西,一味想求得邻家的激赏,谈何容易。

  当代中国的学术发展,不能自闭,但应当进一步增进自信与自性,这是建设具有自己特色和优势的学术话语体系、提高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基点。

  提高当代中国国际学术话语权,建设具有自己特色和优势的学术话语体系,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积极构建开放包容、客观公正的学术秩序与学术交流、发表、评价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强调,要鼓励哲学社会科学机构参与和设立国际性学术组织,支持和鼓励建立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支持国外学会、基金会研究中国问题,加强国内外智库交流,推动海外中国学研究;加强优秀外文学术网站和学术期刊建设,扶持面向国外推介高水平研究成果。这些都是对新的学术秩序与学术机制建设的战略性部署。时至今日,有关重要的国际学术组织、学术期刊、学术评价数据库等等,体现的仍然是西方世界的主导性。这些学术组织、期刊、数据库等等构成的学术交流、发表与评价机制,客观地扮演着西方学术话语权极其有力的制度支撑的角色。在学术具有广泛影响的SSCH、A&HCI等数据库的收录情况,便是一个极为鲜明的例证。据统计,SSCI收录的3216种期刊中,美国1364种,占42.41%;英国979种,占30.44%;中国大陆11种,仅占0.34%。3216种收录的期刊中,语种为英语的期刊2883种,占89.65%;没有一种以汉语为办刊语种的期刊。A&HCI收录的1898种期刊中,美国的为629种,占33.14%;英国的为438种,占23.08%;中国大陆5种,占0.26%;以英语为办刊语言的1266种,占66.70%;以汉语为办刊语言的3种,仅占0.16%。

  给外域学术以足够的空间、充分的尊重,也给中国学术以足够的空间、充分的尊重,为中国学术与西方世界的平等交流对话、为中国学术更好的国际传播、走向世界构筑平台、创造条件。

  其中包括功能先进、集研究支撑、学术评价等作用为一体的大型学术数据库等学术战略资源的建设等。从宏观上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构建开放包容、客观公正的学术发表与评价体制,要求学术发表与评价方面在微观基础领域进行深化改革。在当前不少科研单位的具体学术评价中,以洋为上、挟洋自重的现象比较普遍。学术评价中的这些做法,功过得失,值得反思。英国学者汤林森曾以学术出版为例分析过国际学术界“谁在说话”的问题。他指出:对这一问题产生影响的,“至少在西方世界是以私人资本家企业为主的各种出版公司,它们的主要营运目标是学术书籍、期刊等等市场。因此,究竟哪些书得以出版(也就是‘谁在说话’的问题),主要也在于商业标准,亦即市场需求。经此运作的结果,乃是某些书籍与期刊得以在最具有权势、最富裕的国家当中流通,而这些流通的著作通常也就被举作代表了某项特定问题的‘全球性辩论’。然而,不管从哪一个层次来说,这些文本的流通,都是由西方那些(相对来说)较为富裕的学术机构所决定的,而这些机构代表的又都是资本主义的利益,提供了(通常是多国籍的)学术出版公司所需要的市场。再怎么看,这等情势绝对不能等同于‘全球性辩论’,如果我们当真指的是‘全球’。”在具体的学术评价中,我们不能简单将在西方出版或发表,等同于学术成果的实际价值或影响力,而是要从外在形式评价进入到内容本身的评价,根据研究成果的内容作出相应的学术判断。具体学术评价中这些方面的改革,是我们从宏观上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有效推进开放包容、客观公正学术秩序与学术交流、发表、评价机制建设的重要基础。

  建设具有自己特色和优势的学术话语体系,要处理好学术话语体系与话语权建设中的一系列关系。

  如,研究中国与研究世界的关系。提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的重要动因,是复杂的中国实践需要植根中国大地的智慧予以引导与支撑,空凭从西方借来的体系、方案解释不清中国现象、解决不了中国问题。因此,建构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离不开植根中国的研究、面向中国的研究。但与此同时,中国学界也应一如既往地关注世界、研究世界,努力对当今时代人类社会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作出中国答卷。对于提高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而言,研究中国与研究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强调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既要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要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强调要聚焦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推出并牵头组织研究项目,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等等,深刻阐明了我们学术话语体系和话语权建设中对待研究中国与研究世界关系应有的正确态度。再如,研究中国与表述中国的关系。当前诸多关于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及国际学术话语权的研究,关注的重点在于如何向世界说明中国、传播中国,关注此间我们的言说方式与言说艺术。

  提高国际学术话语权,既有一个“如何说”的问题,更有一个“说什么”的问题。

  透彻地研究中国是精确表述中国、巧妙传播中国的前提,两者都是当代中国国际学术话语权建设不可偏废的基本内容。又如,增进学术自主性与扩大学术开放的关系。封闭不等于自主性,从一定意义上讲,在封闭的条件下也无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性可言。当代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与国际学术话语权建设,不应当也不可能在“自说自话”中开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既要立足本国实际,又要开门搞研究的论述,在如何对待学术自主性与扩大学术开放的问题上,为我们确立了应当始终坚持的科学的方法论。(沈壮海)

上一篇:光明专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精神旗帜
下一篇:这是一个能够产生思想的变革时代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