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大思政课”是新时代全面贯彻党中央精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发展的重要理念,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落实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目标的重要前提。
善用“大思政课”需要大格局。广大思政课教师要把讲好思政课,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胸怀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积极教育引导青年正确认识世界、全面了解国情、把握时代大势;教育引导青年走出自身成长的“迷局”,走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强局”,迎接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的挑战。既要了解青年学生的所思所想所盼,让他们放飞自我,自由翱翔在梦想的蓝天里,又要教育引导他们脚踏实地,练就真本领,在广阔的现实舞台上大有作为。思政课教师要始终心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这个根本使命,让思政课建设与现实需要紧密结合、与伟大实践良性互动、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以亿万人民已经书写和正在书写的时代篇章为素材,扎根中国大地,面向生动实践,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讲好“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
善用“大思政课”需要大情怀。中华民族历来有胸怀天下、匡时济世的志向,有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心里要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涵养爱祖国与观世界的大情怀。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前所未有的当口,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关切国家、肩负起建设祖国的使命,又关注世界形势及其发展变化,成长为有着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的人才。当今世界,各国间物质与精神层面的交流与互鉴已是常态,不存在孤立于世而独荣独善的国家,思政课教师在引领学生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怀的同时,也要培养其对“他者”、对世界的关爱,涵养“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心态,树立为人类谋幸福,为世界谋大同的崇高志向。这种“爱国”与“观世”相统一的大情怀,既彰显民族精神又糅合人类情怀,是民族文化传统与时代潮流融合贯通的体现,展现了大国公民应有的自信和胸怀。
善用“大思政课”需要大视野。思政课具有其他课程所没有的综合性、多维性、动态性和发展性等特点,这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有宏大的历史视野。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80多年斗争史、100多年中国共产党奋斗史、70多年新中国建设史、40多年改革开放探索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些丰富的历史和事实要成为思政课宝贵的教学资源。思政课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具体的事例,深入浅出地讲清楚当今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文化逻辑,引导学生认清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把握历史大势,增强历史自觉,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思政课教师还要将历史和时代结合起来传播中国精神、中国价值,领略中国智慧,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走进社会,在实践中受教育、见世面、长才干,懂得运用马克思主义拨开众说纷纭的迷雾,明辨是非美丑,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
思想政治工作要实现育人目标,需要贯通人才培养体系,贯彻全过程教育理念,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就需要思政工作和各学科树立大协同观念,具备协同联动、协同创新的意识和能力。首先是课程协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衔接和贯通是课程的纵向协同,能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各学段间的联系,使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有效衔接、循序渐进;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协同是课程的横向协同,专业课程也有着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发挥着思政课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此外,大协同还包括教师的协同、社会力量的协同。这种协同可以形成一种新的、与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着本质差别的力量。不同专业与不同学段教师之间的协同联动,可以丰富课程内容,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思政课走进社会课堂,广泛吸纳先进模范人物参与思政课建设,依靠榜样的力量实现叠加效应。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构建多元互动的协同平台,以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网络教学合作平台为支撑,发挥新媒体、新技术的赋能创新作用,让思政课活起来、动起来、靓起来。
充分挖掘整合社会育人资源,把思政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构建立德树人的大课堂。这是时代赋予思政课的责任与使命,也是形成大思政格局题中应有之义。大课堂实现了课堂空间的社会延伸,使传统课堂突破原有的时空界限,跳出单一视域,不再囿于一位教师、一间教室、一堂课、一本教材,始终与鲜活的社会现实互联互动,使思政教育闪现灵动的社会气息。思政课堂由校内拓展到校外,实现线上线下即时联动,强化了思政课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优化了课程建设,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提升了对社会的映照和回馈能力。大课堂不是泛化思政课堂,是在推进社会资源的课程转换中,把广阔的社会生活纳入思政育人场域。大课堂还有效增强了思政课的“用户黏度”,对学生形成具有吸引力的连结,进而形成深刻而持久的影响。思政课教师要以学生认知世界的方式解释世界,课前利用新技术新媒体捕捉学生需求和存疑信息,课中以问题逻辑牵引学生实现即时互动,课后利用社会大课堂和自媒体平台构筑黏性信道,展现思政课魅力,满足学生期待,赢得学生喜爱。
(作者:孙芳 系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