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传媒业呈现出“媒体深度融合、移动化发展、社交化应用、媒体优势互补、大数据应用”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交织共存的特征,融媒体出版业态逐步形成。2020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要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要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2022年4月2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要立足扩大优质内容供给、创新内容呈现传播方式、打造重点领域内容精品,强化出版融合发展内容建设等明确要求。这些国家层面政策文件的不断出台,不仅切实推动了业界的媒体融合朝着纵深方向加快发展,也引发了学界的高度关注。河北经贸大学学报艾岚副编审、李金霞编审发表的《媒体融合视域下学术期刊全媒体出版传播体系的构建》(《中国编辑》2021年第1期)一文,正是在此背景下,探讨学术期刊如何借媒体融合进行有效整合升级,将自身打造成提供学术和知识服务的全媒体出版传播平台,更好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
从媒体融合发展的历程来看,我国学术期刊先后经历了基于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的二次传播阶段,移动介质与纸、网、移、微、博、视等全媒体传播与出版的相融阶段,单篇论文优先数字出版的模式创新阶段,出版物在线网络首发阶段,以及语义出版、智能出版、增强出版、短视频出版、云出版等新趋势。从整体发展状况来看,大多学术期刊的融合建设存在着较为突出的同质化现象、缺乏实质性的内容特色,数字版内容与纸质版本几无差异、网络传播内容缺乏二次加工,削弱了期刊的媒体融合传播效应,只实现了媒体形态的融合,与基于数字化内容的服务方式、媒体功能、传播渠道、管理模式等要素及管理融合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曾指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学术期刊结合新媒体,将传统媒体的内容资源与互联网、智能终端等移动社交媒体有效结合起来,能够产生资源规模效应,使期刊内容整合发挥最大效用。在学术期刊融媒体发展过程中,将内容资源进行整合提炼、挖掘加工,相关信息联成资源网络,使衍生出的融媒体产品能够多层级多角度地体现期刊论文的主旨和价值,构建“互联网+”模式下的新型学术空间,以最大限度方便用户查找和整合期刊资源为出发点,结合“用户至上”的互联网思维及大数据平台思维,将学术期刊打造成为信息知识生产、传播、交流、创新和服务的共享平台,构建集内容生产、传播及知识服务于一体的学术共同体,再造编辑、出版、传播的全生态办刊体系。
通过这篇文章提出的立足刊物特色化定位、发挥学术期刊阵地优势,激活自媒体平台的聚集与辐射效应、强化资源传播主动性,构建省级“集约化”数字期刊集群并向媒体型智库转型,构建学术期刊精准知识服务模式,打造编辑出版业的“学术共同体”等几方面入手,学术期刊应致力于构建高校学术期刊的全媒体出版传播模式,从而在深入引领理论创新,阐释中国道路,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构建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武占江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