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茂战
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宏观政策应对力度,经济实现了快速恢复性增长,2020年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看到,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我们要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继续推动经济稳定恢复,确保“十四五”开好局。
我国经济恢复比预期要好
经济增长稳步恢复。工业生产基本回归常态。居民消费意愿逐步改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经连续4个月实现正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负转正,2020年1—11月份累计投资额已恢复到增长2.6%。进出口形势更是好于预期,月度出口增速自4月份开始实现正增长。11月份,出口增长14.9%。全社会用电量、货运量分别连续8个月、7个月实现正增长。社会预期普遍看好。11月份,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2.1%,连续9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市场活力快速恢复,新设市场主体4月份之后由降转升,社会一度比较担心和关注的市场主体“退出潮”也未出现。
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工作始终是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并且作出了一系列新的战略和新的工作布局,经济发展质量持续提升。经济结构继续优化。夏秋两季粮食再获丰收,工业生产加快,服务业加快恢复,现代服务业增势良好。新产业快速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明显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长。新业态、新产品长势良好,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业态逆势成长,一些企业加快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变,移动出行、平台经济等业态也在快速增长,新产品产量高速增长。民生事业稳步发展。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我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居民收入实际增速由负转正,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缩小。城镇就业形势好于预期,2020年1—11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9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2.1%。
宏观调控富有成效。党中央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焦稳就业、扩内需,积极稳定市场预期。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为经济恢复提供内生动力。强化公共财政属性,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实施更加灵活适度的稳健货币政策,通过降低利率、减少收费、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举措向实体经济让利,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广义货币和社会融资规模实现合理增长,金融对实体经济保持较好的支持力度。宏观调控工具准备充分,政策精准发力,出手、收手适时、适中、适度,实现了经济恢复和运行平稳的双赢。广义货币M2累计投放已经稳步回落至2020年11月份的10.7%,新增信贷累计增速稳定在20%左右的适中水平,11月末的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长13.6%。与此同时,物价水平还实现了平稳回落,生产价格降幅收窄,不存在长期通胀的货币基础。
国内外形势仍然复杂多变
世界经济不确定给我国经济复苏增添变数。在金融危机和重大疫情双重夹击下,世界经济正经历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急剧萎缩,人员、货物流动严重受阻,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层出不穷。当前,全球疫情蔓延加剧,一些国家面临第二波疫情威胁,疫情背景下的巨量宽松财政货币政策回撤难度加大,世界经济能否实现有效恢复充满变数。世界经济运行恐将遭遇二次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新挑战,美国内外政策面临调整,国际形势给我国经济复苏增添变数。
国内经济全面恢复还面临诸多挑战。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期,疫情对经济冲击历史罕见,经济恢复任务艰巨。内需增长动力不足,2020年前11个月,投资累计增长2.6%,消费累计减少4.8%。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活力不足。交通旅游、商贸服务、娱乐休闲、餐饮服务等领域的小微企业的经营面临较大压力。11月小型企业PMI低于大、中型企业,反映资金紧张的小型企业占比高达42.3%。部分领域就业压力较大,11月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均低于荣枯线,部分农民工没有完全就业。财政收支压力也将加大,尤其是部分县域财政收支矛盾突出。金融领域存在潜在风险,中小企业经营风险可能导致银行坏账增多。房地产市场处于结构性调整期,房地产风险有可能向金融和社会领域传导。
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变。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我国拥有1亿多市场主体、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还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多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前沿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原创成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雄厚物质技术基础,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庞大的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是我国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基础,是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坚实支撑,是我国经济一定能够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的底气所在。
继续推动我国经济稳定恢复
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疫情形势仍然错综复杂,对冲手段不宜大起大落。要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做好政策接续和合理有序调整,不急转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稳定市场预期。继续落实好纾困惠企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新增的转移地方、直达市县基层的财政资金,既不要截留,也不能沉淀到银行,要落到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的初衷上。各地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的财政安排,要真正兑现、取信于民。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根据宏观形势和市场需要,科学把握政策力度、节奏和重点,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继续挖掘降低利率的潜力,积极推动综合融资成本下降。要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改善企业融资便利条件。宏观经济政策要加强协调配合,促进财政、货币政策同就业、产业、区域、投资、消费、环保等政策形成集成效应。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是挖掘内需潜力。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以质量品牌为重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健全现代流通体系,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开拓城乡消费市场。发展服务消费,扩大节假日消费,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有效投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等领域短板,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等重大工程建设,支持有利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这既关系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条件和基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继续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锻造一些“杀手锏”技术,拉紧国际产业链对我国的依存关系,形成对外方人为断供的强有力反制和威慑能力。着力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打牢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基础,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大力加强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形成必要的产业备份系统,在关键时刻可以做到自我循环,确保在极端情况下经济正常运转。要加强顶层设计、应用牵引、整机带动,强化共性技术供给,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
坚定不移保就业、稳民生。就业和民生既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条件。努力解决居民收入滞后增长的问题,保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积极稳妥改善收入分配格局,特别要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和调节过高收入来缩小收入差距。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多措并举推动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完善农民工就业服务政策,帮扶困难群体就业,做好退役军人就业保障。把稳住市场主体作为稳就业的关键,坚决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继续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坚决整治涉企违规收费。强化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严防资金“空转”套利。要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健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解除城乡居民消费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