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伦理学会常务副会长,浙江师范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李建华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特别需要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的提高,其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是关键。唯其如此,才能实现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的奋斗目标。要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人心、暖人心、正人心、齐人心并不容易,一方面需要有深层次的整体推进,另一方面需要我们每个人深层次接纳与践行。
在认知上,要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在宣传普及上做了大量工作,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也存在理论阐释和理性认知不足的问题。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念,只有在理论上具有说服力,才能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社会群体的共识,由此为人们所信服和奉行。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必须加强对其基本学理的研究,并且要把深刻的学理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大众看得懂、听得明、想得通。只有通过深刻的学理阐释,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从整体结构上还是单个范畴上,都让人觉得“言之有理”并且从内心认同,实现以理服人、以理通心。一般来说,大众接受某一价值体系的过程,先是被动地从表面上转变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再慢慢地过渡到自愿接受价值体系中的观点和态度,并据此不断修正自己的信念与行为,最后达到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这一体系,从而把这些新的思想和观点纳入个体的价值观,成为自身态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首先要做的,就是让人们在理性层面对其产生认可和认同。只有在被理论说服的前提下,人们才有可能启动理性思考,才能认同其要义,并且针对自我思想意识进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对照与省醒。有了深刻、全面、正确的理性认知,人们才能形成对事物科学的判断和坚定的政治观点,这种认知只有建立在理论的彻底性上才具有吸引力、支配力和渗透力。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的理性认同机制,必须以理论的彻底性说服,引导人们达成理性共识,内化为他们的价值认同。这不但需要理论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精准易懂、有逻辑说服力的阐述,同时也要努力提高全社会、全民族的理论思维水平。恩格斯曾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人心,始终离不开全社会理论思维水平的提高,因为只有在理性层面理解了才能认同,只有认同了,才能入心。
在情感上,要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体验。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充分的理论学习和思想认识,产生了充分认同的基础上,从情感上产生肯定、信任、热情、追求等积极情感因素,就能将理性认同进一步转化为情感认同,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的关键。价值观认同是一个由外到内、由认知经由情感再到意志、由观念到行为的连续推进过程。从心理发展过程来看,价值观认同不仅要对认同什么价值观、为什么要认同、究竟如何认同等问题有基本的理性认知,更需要价值主体在价值活动中拥有丰富的个体和群体情感体验。因为从微观层面来看,情感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的存在与个体的生活密切相关,一个人的情感结构决定了一个人的存在样式,一个人的情感体验能力与水平,也决定了一个人的基本心态和生活质量。而从宏观层面来看,情感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情感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更是人类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生成的承担者。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必须强化群体的积极情感体验,如在抗疫中体验敬业与友善,在精准扶贫中体验公平,在司法实践中体验正义,等等。但是群体认同有一个社会比较过程。一般而言,在积极社会认同的驱动下,群体比较倾向于在利我的维度上展开。因此我们要特别注重化解消极情感体验,从而预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中的群体“替罪羊”现象。因为群体基于对自身群体的热爱,当群体内部的积极社会认同被忽视、被削弱的时候,如若没有有效的手段重新树立起群体积极认同,那问题也就经常被归因于他者。尤其是,一旦某些群体认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某个方面,如平等,而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的却是特权与歧视,则他们可能会将矛头指向那些直接带给他们这种消极情感体验的群体。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很难真正深入人心。
在传播上,要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次渗透。信息传播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层级传播,指由占据信息、知识和媒介等优势的精英层级,向大众所进行的定向传播;另一种是平级传播,指大众在接受、消化、散播、反馈精英层级传播的信息时,根据自身经济社会地位及价值观进行的诠释或者误读。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人心,还需进一步加大层级传播力度,增强向社会大众心理的影响力和渗透力,直指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传播的实践表明,层级传播主要是靠引导。多年来,我国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的领导机制,引导媒体不仅从思想上认清大力弘扬主旋律、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神圣使命,而且在行动上取得了大量成果。如在引导的同时不断净化文化市场,有关部门的“限娱令”通过限制电视娱乐节目的数量和播出时间,淘汰掉了不利于传播健康价值观的低俗节目,同时也催生了励志、和谐、文明、友善的新节目,等等。这些行动自然会有激励或震撼作用,但与此同时,还需要有“润物细无声”式的传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民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我们的生活,更多通过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方式浸润人们的心田,才能更好入脑入心,这就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方式上不断创新。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微博、微信等各式“微”媒介发展如火如荼,已呈现为泛在化状态。微博、微信等媒介虽然以微小形态存在,但其承载的信息经过数字化处理,具有“短、平、快”的特点,能够进行实时、高效传播。借助微媒,就可以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处不至、无至不深。
在教育上,要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融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选择,帮助他们解决内心价值观矛盾的冲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增强对社会的认同感,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的重点工作。因为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学生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这就需要作为国民教育主体的学校,围绕这个重点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时代精神教育,维护社会的主流价值,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更多有丰富知识、崇高理想和高尚品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长盛不衰,兴旺发达。我们注意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过程性问题,但在整体性及一体化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努力。我们要善于以社会重大事件为契机,利用“事件”传播的普遍性及波及力,整体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我们开展伟大抗疫精神教育,不但使学生看到了国家的强大、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还深刻理解了自由、平等、敬业、友善等核心价值观要素的真正含义。还要善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善于用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教育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身边,扎根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