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文化产业创新创造活力提升的重要渠道

  文化力量具体表现为文化战略定力、价值导向力、精神动力、文化创新力、文化市场活力和国际影响力等。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政策体系,整合文化力量的各种要素,将有助于全面提升文化产业创新创造的活力。

  提升文化战略定力是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战略定力。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工作体系,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主心骨,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首要来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的集中体现。长期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探索实践,勇于改革创新,形成和发展党的领导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这一整套政治制度和治国理念,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是中华民族文化建设的灵魂。

  实现文化价值引导力是文化创新创造的首要目标。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实现文化的价值引导力,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国文化建设的首要目标。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构筑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形成中国力量,是当代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中国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提升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价值引导力为目标。对文化产业发展质量的评价,可以从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和价值引导力三个层面展开。在市场竞争力层面,侧重于覆盖率、到达率和市场占有率等指标。在社会影响力方面,侧重对文化内容欢迎度进行测评,通过需求偏好、用户粘性等指标来测评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态度效果。在价值引导力方面,最主要是看文化产品对消费者的行为方式改变的影响。文化传播效果的测度,最终要看文化内容接受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以及其行为方式(包括交往行为、消费行为、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变化。在我国出口文化产品中,缺少以内容为核心的产品,电影电视剧等视听产品和音乐类录音制品所占比例很小,反映出我国文化产业在创意性、思想性、感染力、影响力和价值引导力方面严重不足。面对新形势,应积极调整战略,促进中国对外文化贸易从注重产品贸易向注重文化服务贸易转变,从注重市场占有率向注重国际社会价值引导力转变。

  增强文化市场活力是文化创新创造的必然选择。一个活力迸发的市场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也是文化创新创造的基础。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是增强文化市场活力的必要途径。增强文化市场活力,首先要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规律、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有利于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文化市场活力得到了全面释放。新一轮的改革以简政放权为特征,加快转变文化行政部门职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了政府作用;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不断建立健全文化市场体系;不断深化文化金融合作,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并购重组持续升温,文化资本市场更加活跃;鼓励文化和旅游产业相结合,激发出了新的产业动能。

  文化市场的活力来自市场主体。建立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首先要积极培育具有创新活力的文化市场主体。激发文化市场的活力就是要激发企业的活力,要从根本上认识到企业主体在文化市场上的重要作用,把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进行培育和扶持。文化产业区别于一般产业的显著特征是中小微企业构成了产业主体,是产业的主要支撑。中小微企业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生力军,许多大企业也都是由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和兼并重组而成的。一个健全的文化市场是大中小企业齐头并进的格局。应把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放在重要地位,为它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通过孵化支持,助力中小企业的成长。激发文化市场的活力,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持续转型的重要力量,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随着传统产业的数字转型,数字技术在医疗、农业和城市管理等领域正得到创新融合应用。数字革命深刻改变就业市场ICT(信息及通信技术)投资,会导致在制造业、商业服务和贸易、交通和住宿方面的劳动力需求下降,而在文化、娱乐和其他服务建设方面出现增长。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集中体现在外交、经贸、人文等多个领域,拥有悠久的历史内涵、深切的现实关怀和坚定的未来愿景,必将对人类社会的互联互通、全球传播的新格局、文明交往的新话语注入源源不竭的思想动能。当前,人类社会前所未有地连接在一起,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度全面提高,世界的话语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走向“共同体时代”,中国发展经验得到更多国家的认可,人们开始思考“世界演进方式的丰富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国智慧和人类情怀的理论结晶,为文明和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打开了通路。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将日益得到提升和拓展。

  (作者:李怀亮  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院长、教授)

上一篇:在新闻舆论斗争中激浊扬清
下一篇:如何看待中国经济的韧性?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