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以来,广西、贵州、宁夏、湖南、河南和四川等地,都根据“精准扶贫”要求,明确提出了要对干部实施“精准培训”。“精准培训”究竟如何实现“精准”,笔者以为,现阶段至少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形势发展和岗位需要为基础的精准的需求定位,是实现“精准培训”的根本前提。对培训需求的精准把握,始终都是有效组织和成功实施干部教育培训活动的一条基本准则,对这一基本准则的不断强调,也是各级各类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谋求培训质量不断提升的重要途径。从地方的干部教育培训情况看,尽管偶尔还能发现类似“大水漫灌”式的培训现象,诸如由于培训时间和统一调训等客观原因导致的一些矛盾也会存在,但是各级各类干部教育培训活动的主流始终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例如,从简单的“问卷调查”,到后来全面开展的“专题调研”,很多地方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都逐步积攒了大量的需求信息,所得出的结论也更加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不过,从“精准培训”的思想来看,“精准”的需求定位,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科学地区分各类需求的“主从关系”。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有些时候单纯地强调“需求导向”,会混淆不同种类需求之间应有的差异性。例如,在推进“需求导向”培训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有些地方的相关机构和部门在进行需求调研时,更多的是强调了学员自身提出的各种“需求”。事实上,培训对象所主动提出的个人需求固然值得重视,但对这些需求是否契合形势发展的需要,以及培训对象所在岗位的需要,是不容忽视的根本性问题。简而言之,如果不能精准地“区分”,也就无法精准地“定位”,结果就有可能是从忽视需求这个极端,走向了过分注重个人需求的另一个极端。
具备实用性和前瞻性且不失系统性特征的精准的内容设置,是实现“精准培训”的基本保障。从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设置角度看,“实用性”和“前瞻性”在各级各类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践行“需求导向”的过程中,往往被反复强调,因为无论是“思想修养”还是“素质能力”,对于这两者的反复强调无疑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不具备“实用性”和“前瞻性”的特征,培训活动的质量显然就要被打上问号。然而,为什么强调不失“系统性”?也许这里会涉及不少的争议,比如相对较短的周期内,如何具体把握特定方向或主题的培训的“系统性”?强调不失“系统性”恰是当前有效提升培训质量,必须着重解决好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因为,类似“大局观”等的培养,仅仅依靠“实用性”和“前瞻性”往往都是不充分的。甚至有人在“精准培训”提出之后,认为终于找到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合理性之所在。很显然,这是对“精准培训”的片面理解,因为“标本兼治”始终都是一条基本原则。不妨以舆论引导问题为例,一场单纯传授应对记者提问技巧的培训,固然不能说没有实用性,但它在很多时候都只是将问题导向了“见招拆招”,而往往忽略了首先“练好内功”的极端重要性,即:任何时候都应该是先把该做的事情做好才是“治本之策”,“沟通”即便再重要也不可能取代“务实”。所以,不失“系统性”的培训内容设置,是实现“精准培训”的一个关键之处。
以案例分析和互动参与为核心的精准的表现形式,是实现“精准培训”的重要途径。特定的培训主题与培训内容,总会有与之相互适应的表现形式,而找到更好的表现形式也是教学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近年来各级各类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实践情况看,已经摸索出了包括“专题讲授”“案例分析”“结构化研讨”“现场教学”和“情景模拟”等在内的多种教育与培训形式,在此有必要单独提出并着重强调“案例”和“互动”这两大基本元素。除了“生动性”之外,“案例分析”还具有其他一些优势,最主要的就是它包含丰富的“信息”,并且能够很好地展现各类问题形成与发展的“逻辑”。同时,典型的本地“案例”本身也就是一个培训对象应当了解和掌握的特色“信息库”,因此对于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互动参与”的关键就是在于它能够更好地激发思考和思想碰撞,这也体现了干部教育培训的基本特点。当然,“案例分析”和“互动参与”只是就表现形式的基本特点而言的,关于它们的独特功能与显著作用也并非是今天才被人们所认识到,但是否能够从长期的发展趋势的角度去认识,并能够熟练地加以运用,则是能否实现“精准培训”的又一个关键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