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结构性改革从来为时不晚

    核心观点

  中国经济的许多问题必须通过持之以恒的政策来解决。不论是需求侧管理,还是供给侧管理,都要谨记长期的目标是创新和升级。中国今天的问题不是关起门来能解决的,一方面要考虑短期的紧缩必然对世界经济造成影响,同时这些冲击又会通过外部需求的紧缩作用在中国身上。所以如果供给侧改革做好了,中国不仅是为世界做贡献,也是为其所生存的全球经济的生态系统做贡献

  2月26—27日,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上海举行,重点讨论在全球经济复苏疲软的背景下如何合作推进全球经济增长。在此之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监测报告提出,将在4月公布的年度《全球经济展望》中再次调低全球经济增速预期,也意味着今年的增速可能低于年初预计的3.4%。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各国都已发现,货币政策有其根本局限,大多数国家的财政政策又捉襟见肘,可以使用的政策工具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复苏的前景仍是一片渺茫。

  单边单向措施加剧失衡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今天经济的各方面各领域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任何单向政策牵一发而动全身,实施效果往往正负作用冲突甚至相抵,使得政府调控举步维艰。面对实践所暴露的问题,对政府已实施的刺激或紧缩政策,往往众说纷纭,难以盖棺定论。一些政策与措施在某些国家成效卓著,但移植到其他国家却错漏百出,贻祸不小。另一方面,许多以为不惜代价“救命为先”的单向短期措施,急救效果也不如预期,“头痛药医不好头,脚痛药医不好脚”。在这样的背景下,“结构性改革”才被提出为G20合作努力的方向。

  以中国为例,“供给侧改革”其实就是结构性改革的演绎之一。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时,中国政府通过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刺激了需求侧,一定程度地抑制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三驾马车”的短期效应已经殆尽,副作用也在显现。这个时候提出“供给侧改革”,意在固本清源,匡扶主脉。

  除了国内政策的相互牵制外,各国之间政策的相互联动和冲突也愈演愈烈,即单边政策加剧失衡。目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长期低位,引致资产价格全面下挫,供需失衡,经济增长乏力。另一方面,由于政治、战争因素引起的相互制裁现象,对全球自由贸易和经济复苏极为不利,这会进一步加剧重商主义与提高风险,使得各国的复苏政策进一步割裂。如果各国只关注自身利益,那么各国混乱的碎片化的或宽松或紧缩或刺激或抵制的政策,最终会将供需失衡的裂缝进一步撕开。显然,危机应对策略固然难免有所反复,但结构性根治才是良药。

  全球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正是观察到全球经济的相互关联性以及政策措施之间的相互关联性,IMF呼吁二十国集团国家继续推进结构性改革,采取可能的政策工具组合来刺激需求和供给。这也是此次G20财长行长会议的重点议题之一。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表示,当前全球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失业问题突出、贸易和投资低迷,虽然经济短期下行和转型密切相关,但更深层原因是全球经济增长中长期的结构问题。

  结构性改革包括改善针对性的财税政策、促进市场竞争、消除贸易投资壁垒、提高劳动力市场的弹性和提高创新水平等,往往需要长期的协调性的政策实施。OECD 秘书长古里亚代表OECD正式发布2016年经济政策改革报告,指出了各国推动结构性改革存在的问题。古里亚表示,各国结构性改革步伐自2011年起日益放缓,取得的进展远远低于预期,“甚至比我们制定这一战略之初还低”。在古里亚看来,需要反思结构性改革政策支离破碎、不协调等问题。

  G20成员国握有世界经济举足轻重的份额,它们之间有协调的结构增长对全球经济复苏至关重要。正如李克强总理所指出的,G20成员国要推进结构性改革,各国的情况和做法有所不同,总的方向应该是支持创新,放松管制,鼓励竞争,扩大开放,激发经济增长的活力。这种结构性改革相较于短期的货币或财政政策,更着眼于中长期,因此有利于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中国的结构性改革身负重任

  今天讨论结构性改革,问题的产生从表面上来看还是因为经济增速的下降。以中国经济为例,其结构性减速,是与全球经济下行相联系的,这是外向型经济不可避免受到的影响。全球量化政策导致新的供需不平衡,全球性产能过剩蔓延,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下降,全球退缩预期加剧,这对中国的国内政策调整极为不利。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下行,又会进一步放缓全球经济复苏的节奏。因此,在这次G20财长行长会议上,中国经济的结构性改革被寄予厚望。

  每一轮危机应对政策的调整,最终都是要达到四项短期目的:生产有需求支撑;高科技水平提升;带动上游产业;就业率上升。这四项其实是内在联动的,整体的良性循环才能维持经济增长的全面恢复。因此,尽管短期之内重点推出供给侧改革的概念,其实施一定要有需求侧的配合。目前的需求主要是外需推动,短期之内转向内需,之前几年尝试过,效果并不理想。目前内需还不能替代外需,所以外需能否扩大、升级,仍是此轮供给侧改革也需同时解决的问题。

  这也是储蓄率和投资率的问题,改革顺利的话,还可能有成长空间,改革不顺利的话,会有陷入长期低迷的危机。目前中国的情况是滞而不涨,一方面某些供给过剩而不是不足。根本问题还是全要素生产率、资源配置效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仍然需依靠政府职能转换、减少直接干预、激发市场活力、降低商业成本、为中小企业减负等等辅助手段。这些结构的调整和市场效率的提高,应当一直是中国的中长期战略。

  尽管短期来看难免还是要动用应急救治,中国经济的许多问题必须通过持之以恒的政策来解决。不论是需求侧管理,还是供给侧管理,都要谨记长期的目标是创新和升级。中国今天的问题不是关起门来能解决的,一方面要考虑短期的紧缩必然对世界经济造成影响,同时这些冲击又会通过外部需求的紧缩作用在中国身上。所以如果供给侧改革做好了,中国不仅是为世界做贡献,也是为其所生存的全球经济的生态系统做贡献。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上一篇:当前我国社会领域的结构性特征
下一篇:“互联网+”时代的变与不变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