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治国理政思想的鲜明特征

 提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关于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思想、重大理论观点、重大工作部署,系统回答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些重大创新成果内涵丰富、思想深邃、风格鲜明,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理念、工作思路和信念意志的集中反映,正在贯通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融入到亿万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

  a

  对于共产党人来讲,信仰追求是统领一切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共产党人的理想信仰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党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广大党员干部要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通过坚持不懈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不断筑牢理想信念,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

  b

  庄严的历史担当

  对于政治家来讲,责任无处不在,担当义不容辞。“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里。历史和人民既赋予我们重任,也检验我们的行动。”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地提出三个责任,这就是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就是要更好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下去,“这是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历史重任,我们要为之付出全部智慧和力量。”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党、对国家、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体现了巨大的政治勇气,体现了崇高的使命追求,体现了高度的责任担当。关于改革他说:“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关头勇者胜”,“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关于为官他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国家核心利益问题上,他强调“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在反腐倡廉问题上,他敢于“壮士断腕”,强调“对一切违反党纪国法的行为都必须严惩不贷”,“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敢做敢当、敢作敢为,勇于担当起对党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民族的责任和对世界和平发展的责任。

  c

  真挚的为民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他强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要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特别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些话,朴实亲切、饱含深情,温暖了亿万人的心。对于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工作思路,为进一步做好民生工作指明了方向,按照这个思路,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将更加科学有效、扎实稳步向前推进。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工作时指出,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这些重要思想和生动实践,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体现了我们要坚持人民创造历史、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

  d

  深邃的历史眼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他关于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回顾分析,关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关系的精辟阐释,关于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思想观点,关于如何评价党的历史和历史人物的深刻论述,都体现了深邃的历史思维,给人以深刻启迪。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历史是前人的“百科全书”。

  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党史国史“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就要加强对中国历史、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世界历史的学习,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趋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

  e

  深厚的文化根基

  善于从传统文化、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中发掘理论语言的内涵,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的鲜明特质。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都充分肯定中华文明历史智慧在治国理政上的重要意义,表达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敬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文明也是人民创造的。

  确实如此,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既不能片面地讲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讲厚今薄古。

  要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和阐发其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更加符合时代需要和大众口味,真正成为当代中国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成为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f

  恢宏的战略思维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大变革大调整,无论是方兴未艾的新科技革命、广泛普及的信息化、日益深入的经济全球化,还是区域经济一体化,都正在加快人类文明的前进步伐,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组织形式、思维模式,加深了各国相互依存,推动了世界经济版图重塑,加剧了综合国力竞争。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许多政党纷纷提出一系列战略构想,力争增强适应环境变化能力、提升发展竞争实力。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历史舞台的中央,就必须善于对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的科学谋划和战略谋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局意识,善于从大局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把握工作主动权;要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就要视野开阔、胸襟博大,紧跟时代前进步伐,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观察和处理问题,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做到既抓住重点又统筹兼顾,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既熟悉国情又把握世情。要增强战略定力,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态度明确,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平心静气、静观其变,在制定政策时冷静观察、谨慎从事、谋定而后动。

  g

  科学的思想方法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研究解决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是我们党一条极其宝贵的历史经验。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如何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贯穿了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为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钥匙”。

  习近平总书记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反复强调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思维,正确认识、科学分析、准确判断我们面临的国内外新形势、新变化;要坚持登高望远、统揽全局的战略思维,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深刻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的问题思维,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坚持处变不惊的底线思维,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要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要坚持求新求变的创新思维,注重以新思路、新视角观察问题,继承中有创新,坚持中有发展;等等,这些都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理性的光辉。

  (作者系北京学者)

上一篇:夯实新闻舆论“四力”的基石:真实
下一篇:张宇: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