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建立“大数据”干部网络培训新模式

成都市委党校为提升网络培训针对性、实效性,在实践中主动顺应大数据时代潮流,与组织部门合作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分析整理培训数据,着力构建大数据时代干部网络培训的新模式,既适应了干部培训的差异化需求,又为培训决策提供了科学的参考。3年来,累计培训各级各类干部6万余人次,培训民营企业家、社会工作者、大学生村官1万余人次。

培训管理网络化、结果分析数据化,实施精准培训。充分发挥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培训管理的优势,以网络化手段加强培训管理载体建设,科学运用分析培训数据,实现培训管理和数据使用“一体化”。一是搭建信息化培训管理平台。坚持全域覆盖、流程联通,突破培训各环节之间的“信息孤岛”,建设覆盖所有区(市)县和市级部门的干部培训管理系统,对全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施网络管控,使培训管理部门、培训机构、干部自身及其所在单位融为一体,形成了市和区(市)县两级干部培训大数据库。同时,建立实名调训制度,统一规划各类板块培训项目,将“学员管理”“培训电子档案”“培训结果分析”链接起来,形成了闭环式的全程数字化管理体系。二是以数据分析为导向实施精准培训。改变以往“一锅煮”“大杂烩”的方式,利用大数据分析和应用,通过系统内查看参训率、学时学分、干部反馈信息等培训量的记录,分析领导干部个体参训知识储备结构,了解干部哪些方面的培训还欠缺,有针对性地调整培训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实现组织需求与个体需求的有机统一。三是依据培训结果科学动态评判干部。通过运用大数据,动态了解干部在若干年内的参训知识储备和结构,将其作为管理考察使用干部的参考依据,使干部培训与干部管理使用有机结合。更好地把干部教育培训情况作为培养干部、管理干部、发现干部、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渠道和参考标准,提高干部和岗位的匹配度。

培训流程规范化、服务管理个性化,实现高效学习。全面推行“三机制一服务”模式,建立“训前专题调研、训中跟踪监督、训后反馈整改”的标准培训工作流程,促进干部培训管理工作的常态化和体系化,保证高效学习。一是培训需求分析机制。通过对干部培训大数据的挖掘分析,跟踪了解干部现实需求,实施干部知识储备与组织规划内容相结合的运行管理模式,探寻干部培训与干部素质提升良性互动的内在规律,促进训用结合。二是培训考核机制。采取学时管理与量化考核相结合考核模式,在每年的干部教育培训计划中,专门对干部培训目标考核提出明确要求,每个培训周期结束后,整理培训数据库,对没有完成的个人进行公开通报,年底依据培训情况扣减对应单位年度干部培训工作目标分。三是培训评价机制。学员在完成学习后要针对课程质量、授课效果、课件制作精良度等项目分5个等级进行打分,评分结果作为调整网络培训专题、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四是个性化服务。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市委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将“基层组织建设”“法治建设”“三严三实”等专题不断充实到现有培训内容中去,适时开发一些“短平快”的微课程,与干部多元化的培训需求同频共振。

培训方式多样化、学习内容高端化,全域共享资源。突破传统讲授式的时空局限,按照“统一规划内容、干部自选专题、组织规定动作、干部自选时段”的原则,组织实施网络培训工作,建立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相结合,实体学习与虚拟学习同步推进的干部培训新体系。一是运用多元化培训方式。建立了网上中共成都历史馆、成都新民主主义革命馆、成都英列馆、“5·12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馆”,全方位、密集式推送相关学习内容,方便党员干部灵活开展自学。根据不同专题内容、不同对象特征,灵活地采取专家面授、在线答疑、分组讨论、现场教学等多种手段。二是精选优质培训资源。与国家级干部培训机构开展全方位合作,2012年以来,先后组织实施了“提升领导干部现代化国际化素质”“产业融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多个专题网络培训;着眼推进全市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全覆盖、常态化专题网络培训,打造出了“生态城市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等一批精品专题。三是推进全域网络培训。充分发挥网络培训在基层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作用,指导15个区(市)县相继建成在线学习平台,通过实施“集中服务、自主管理”的合作模式,为各区(市)县量身定制符合本地发展实际和干部急需的课程内容,形成了市、县两级共享网络培训资源的模式,有效解决了区(市)县网络培训资源不足的问题。

在“十三五”期间,成都市委党校将用好“互联网+”、大数据等理念和技术手段,提高干部网络培训管理水平,进一步探索干部网络培训“五个结合”:专题式与自选式相结合,结构化与碎片化相结合,讲授式与案例式、交互式、体验式相结合,PC端与移动端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完善干部网络培训制度,建立干部网络培训体系。

(作者单位:成都市委党校)


上一篇:秦刚: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实践
下一篇:于“微”深处讲党课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