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21世纪是世界社会主义复兴的世纪

继1516年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出现在欧洲大陆并在“乌托邦的荒原上徘徊”300多年后,社会主义经历了从西欧扩展到欧美乃至全球,从思潮发展为运动乃至制度的飞跃式发展。20世纪既见证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制度、从一国到多国的辉煌,也遭遇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挫折。20世纪末陷入空前低谷的社会主义历经近30年的恢复调整后,正在世界范围内逐步走向复苏。“21世纪是世界社会主义复兴的世纪”,正成为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作为世界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不仅诠释了社会主义从单一模式到多样化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而且改变了当今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力量对比关系严重失衡的局面,使人们看到了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振兴的希望。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活力的不断彰显,极大地鼓舞了国外社会主义及左翼力量的发展,是世界社会主义重新走向高潮的标志,也是世界社会主义实现全面振兴的起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社会主义各国改革成效显著,制度优势凸显。不仅中国,世界上成功经受住苏东剧变“多米诺骨牌”效应考验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都在探索社会主义的本国特色,在加强政党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效。2016年,越南、古巴、老挝等国都召开了党代会,系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经验,积极谋划全面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目标和任务。与深陷危机的资本主义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社会主义各国取得了程度不同的发展,尤其是在有效应对危机、高效调配资源、合力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制度优越性更加突出地显现出来。

资本主义各国共产党调整纲领政策,力量不断回升。受到苏东剧变冲击的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大都从分化动荡中稳定下来。结合时代的发展变化、依据本国的现实环境,各国共产党不断调整其党纲党章和理论政策,积极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实现方式,并在党员数量和政治影响力等方面相较于苏东剧变初期都有了显著提高。目前资本主义国家有120多个共产党,800多万党员。有些国家的共产党还通过民主选举和议会斗争的方式,成功获得执政或参政地位。希腊共产党自21世纪以来,在议会选举中的得票率始终维持在4.5%—8.5%。塞浦路斯劳动人民进步党在2016年的议会选举中继续保持着议会第二大党的地位。日本共产党也在2016年的参议院选举中取得了佳绩。印度、尼泊尔、南非、巴西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共产党的发展和影响,更是引人注目。

社会主义思潮流派特色纷呈,形式多样。苏东剧变以来尤其是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左翼掀起了新一轮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主义的构建。相应地,市场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拉美“21世纪社会主义”、原苏东地区新社会主义等一些社会主义思潮流派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些流派在西方政治光谱上都属于左翼,坚持认定“社会主义在21世纪会有前途”、资本主义的“最终瓦解不可避免”。其中不少社会主义思潮流派在本国乃至世界范围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从而使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呈现出更加多元多样的特点。

社会主义力量间的交流升温,影响扩大。苏东剧变后,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力量打破了冷战时期封闭的状态,加强了彼此间的沟通协调与合作交流。一方面,建立多层面、多类型的“左翼联合阵线”。例如,2004年由欧洲26个共产党或左翼政党组成“欧洲左翼党”、2013年由29个欧洲共产党组建“欧洲共产党工人党倡议组织”。另一方面,组织各种层面的交流与合作平台。例如,召开世界共产党工人党国际会议、国际共产主义者研讨会、全球左翼论坛,拉美国家发起世界社会论坛、圣保罗论坛,中国举办世界社会主义论坛。这些活动加强了思想观点和工作经验的交流,推动了各社会主义力量自身的壮大和整个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世界社会主义复兴的端倪虽已显现,但全面振兴之路并不平坦,各种挑战不容小觑。一方面,全球范围内“资强劳弱”、“资攻社守”的基本态势仍未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在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的优势,不但加大了对其他民族和国家的经济剥削和掠夺,而且还加紧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和意识形态攻击。另一方面,世界社会主义依然面临诸多发展困局。譬如,世界范围内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阶级觉醒、阶级联合的状况还不尽如人意,传统劳工阶层在现实压力和极端主义蛊惑下,很容易从一个阵营转投另一个阵营;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思想不统一问题依然突出,且已经成为阻碍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一大障碍;民粹主义凭借其鲜明的反精英、反体制旗帜赢得了众多支持,不断抢夺社会主义及左翼力量的政策空间、民众基础。所有这些都要求包括共产党在内的各国左翼力量不断积蓄力量、完善组织结构、创新活动方式,推动世界社会主义潮流向前发展。

吕薇洲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上一篇:源自心灵与融入生活的文化自信
下一篇:工匠精神的内涵及时代意义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