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发挥出巨大作用,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党在不断赋予这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使之回应时代问题,承载新的内涵,焕发生机活力。
毛泽东同志在这方面做出了光辉典范。早在1941年5月19日,他就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新解析。他从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赋予了“实事求是”新的含义,使它成为我们党思想路线的简明概括。他明确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经过这样的解释和改造,实事求是成了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就把“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政治生活六大基本规范之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坚持实事求是,就要坚持为了人民利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要有光明磊落、无私无畏、以事实为依据、敢于说出事实真相的勇气和正气,及时发现、解决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规律、符合时代要求、符合人民愿望,从而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发展。
再比如,小康最早源自《诗经》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大意是百姓倘若也能有劳有休,就可以算是小康水平。我们党不仅赋予了“小康”以马克思主义的新阐释,还将这样一个理想作为我们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就谈到:“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这样一个社会承载着几千年来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更承载着我们党对中华民族的庄重承诺。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不断推动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社会,能够使人民有更高水平的获得感;是创新发展的社会,能够在理论、文化、科技、制度等多方面进行创新;是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的良性社会,通过多层面、多领域、多方位的互动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强大动力;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的健康社会,人民的满足感、幸福感将得到大幅提升;是初步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美丽社会,能够为广大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在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同样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内涵。他借鉴“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等中国传统“和”文化,提出了构建“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以求在世界范围内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2014年3月27日,他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就指出,中国人早就懂得了“和而不同”的道理。生活在2500年前的中国史学家左丘明在《左传》中记录了齐国上大夫晏子关于“和”的一段话:“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和平的基因深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这些理念也表明我们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一方面,我们提出要坚持各国共商、共建、共享,以平等、互利为原则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将建设成为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不仅造福中国人民,更造福沿线各国人民。另一方面,我们将不断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我们强调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客观理性看待别国发展壮大和政策理念,努力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同时,摒弃零和游戏、你输我赢的旧思维,树立双赢、共赢的新理念,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他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
(辛向阳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