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浙江工业大学教授 王福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
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电视文艺工作者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在时代的巨变中,在社会的转型中,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中,与祖国的发展相同步,将反映时代精神视为创作者的使命,为广大电视观众留下了一大批脍炙人口且烙有鲜明时代印记的艺术精品,向祖国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英雄主义的赞歌与艺术品位相结合,是电视文艺工作者坚持不懈的追求
本世纪初,一部《激情燃烧的岁月》红遍大江南北,主人公石光荣的形象与他的名字一道引领刚刚步入新世纪的国人回到那个燃烧着对祖国、对人民、对生命炽热之爱的不凡岁月,形成了那一时期蔚为可观的“激情燃烧现象”,也使“激情燃烧的岁月”成为那个充满了光荣与梦想时代的代名词。数年之后,一部洋溢着英雄主义情怀的电视剧《亮剑》将爱国主义的激情再度引燃。以李云龙为代表的中国军人的军魂,及其为国家、为民族视死如归的“亮剑”精神极大地激励了国人的情感,鼓舞了国人的士气,使这部充满了阳刚之气的作品至今百看不厌,令人热血沸腾。“亮剑”成为中国人民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不屈霸权,誓死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精神动力。
革命志士的奋斗与艺术探索相结合,是电视文艺工作者一如既往的目标
一部电视剧的诞生,既凝聚着电视工作者的心血,也能酿成一个时段的热门话题。曾几何时,描写地下工作者在看不见的战线中与敌人斗智斗勇的电视剧《潜伏》,迅速占据了荧屏,成为国人街谈巷议的话题。情节的波澜起伏,人物的个性鲜活,场景的活龙活现,敌我的剑拔弩张,爱情的艰难曲折,使以余则成为代表的地下共产党人形象真实、可信、可敬。“潜伏”亦成为该剧播出时的热门搜索关键词。数年后,电视剧《伪装者》问世,将“潜伏”剧再次推向高潮。以明家为核心的志士仁人,在与日寇、汪伪汉奸艰苦复杂的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超人智慧,忘我的牺牲精神,寻求民族大义的胸怀,通过扣人心弦的情节,惊心动魄的场景,人物的生动表演,用精品的形式再现屏幕,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成为讴歌中国人民奋勇抗战的上乘之作。
正能量的弘扬与历史题材的挖掘相结合,是电视文艺工作者从未放弃的努力
虽然艺术可以再现历史,虽然再现历史的艺术不能与史实相提并论,但人们依旧能从历史题材的电视艺术中获得美感,获取反思。因为历史不是存放在档案里的死去的文字,它可以警示当代,亦能启示未来。几年前,一部以“穿越”为特征的电视剧《步步惊心》播出,使“穿越”一时间成为一种时尚。而在“穿越剧”这一艺术创新的背后,观众所领悟到、所感受到的并非“穿越”本身,而是剧中在看不见刀光剑影的宫廷搏杀中所流露出来的一种以“爱”为主旋律的正能量,即对生命的爱,对人性的爱,对“善”的推崇,以及对“恶”的贬斥。去年,又一部大型制作的历史题材剧《琅琊榜》横空出世。该剧用宏大的叙事,精细的制作,出色的表演,华丽的场景,极具审美冲击力地展现了一段亦真亦幻的遥远往昔,使观众在满足视觉审美的同时依旧感受到对真理的追求,对正义的渴望,对爱情的忠贞,对邪恶的摒弃。
文化的传承与身边的生活相结合,是电视文艺工作者不断创新的尝试
生活是一门艺术,当艺术走进生活,将生活艺术化后,蕴藏其中的文化内涵就逐渐显露出来,《舌尖上的中国》就是生活艺术化的可喜尝试。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美食博大精深。每一道美食都有久远的历史背景和丰厚的文化底蕴。电视片透过细腻的语言和精美的画面,将美食的取材过程、制作流程、营养价值娓娓道来,让人们既能享受美味,更能体味文化。文化需要一定的载体方能触摸,承载了文化的载体在历史的演变中所形成的文化气场,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一生,形成左右其人文情怀的乡愁。电视片《记住乡愁》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宗旨,以传统村落为载体,以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为对象,生动地记录并展示了乡愁的魅力,乡愁的影响力,深刻诠释了记住乡愁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塑造健康人格,提升文化品位的作用和意义,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这就要求我们电视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以敢于直面社会、直面人生的勇气,自觉担当起反映时代精神的重任。尊重生活,不粉饰生活;尊重时代,不悖逆时代;尊重历史,不戏说历史。切实做到“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做无愧于时代的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