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推进城镇化不可丢了“精神”

     【专家论坛

   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应当看到,城镇化不仅是物质层面的,还应当高度重视精神层面的建设,积极塑造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城市精神,以此提升城市治理水平。这是贯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使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

   必然选择

  在城镇化过程中,如果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建设能够协调进行,城镇化的质量就比较高;否则,城镇化的质量就较为低下。目前,我国城镇化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二者背离的现象。一方面,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每年以1%左右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将达到60%以上;同时,城市GDP占全国GDP比重在2013年达到90%——这说明我国城镇化在物质层面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城镇化已经初步完成了量的积累。另一方面,城市居民素质有待提高、城市文明普及率不高、城市治理水平与城市发展速度不匹配等问题较为突出。这些说明我国城镇化在精神层面还处于较低水平,影响了我国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因此,提升我国城镇化质量,除了要注重城镇化的物质层面建设,还必须大力推进城镇化精神层面的建设。

  事实上,大力推进城镇化精神层面的建设,是我国城镇化在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选择。

  城镇化进程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在初始阶段,农村人口向城市快速转移,城市经济发展也较为迅猛。这一阶段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硬件”供给不足是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为此,城镇化的物质层面建设应当适度地快一些。但当城市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各项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社会服务也日趋现代化时,如何满足市民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就成了城市发展的重点。两个阶段发展目标的不同意味着提高城市发展质量的着力点也不相同。就当前而言,较低水平的“精神”城镇化成了制约我国城市质量进一步提升的主要“短板”。“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而人的城镇化不仅包括为城镇居民提供舒适的居住、工作环境和丰富的物质生活,还包括居民素质和文明程度的提高。

  我国国情和欧美国家不完全相同。欧美国家开启城镇化进程的时间较我国早很多,持续时间也较长,城市文明已经成了主导社会发展的风向标。因此,欧美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城镇化精神和物质层面的发展较为协调。就我国而言,即便是到了现代社会,以农耕文化为代表的乡村文明在人们的生活中依然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许多农村人口将会由乡村迁移到城市成为新市民,他们能否适应和认同城市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镇化的质量。因此,在城镇化过程中应该大力倡导精神层面的城镇化。

  丰富内涵

  目前我国已经具备推进城镇化精神层面建设的条件。依据“城市文明普及率加速定律”,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市文明普及程度逐渐高于城镇化程度。经验表明,在城镇化水平低于10%时,城市辐射力很弱,城市文明基本上只限于城市人口享受;当城镇化水平超过30%时,城市辐射力开始增强,城市文明的普及开始加速;当城镇化水平超过5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则达到70%以上,这是城市辐射力最强、城市文明普及最快的时期。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6.1%,说明我国已经进入快速普及城市文明的时间区间。大力普及城市文明不仅能够促进城镇化的精神层面建设,提升城镇化质量,还能有力推动城乡融合,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

 城镇化精神层面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加快城市文明的传播与扩散。城乡二元结构越显著越不利于城市文明的传播与扩散,因此,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打破城乡分割体制,推进城乡文明融合,将有助于城市文明的传播与扩散。快速城镇化必然意味着大量的农村人口不断地转为城市居民,对于新进城的农村人口而言,职业和身份的转换往往也意味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和社会关系网络的更新。在其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重新构建社会关系网络之前,乡村文明和城市文明之间的偏离乃至冲突,会对新市民的身心形成一定冲击和影响,不仅使他们缺乏必要的归属感,还导致他们难以认同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因此,加快城市文明的传播与扩散有助于新市民快速适应现代城市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以及行为规范等,使其快速融入城市。

  提高城市居民素质。居民素质是居民在长期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知识、心理健康等多方面内容。由于城市居民是践行、传播城市文明的主体,其素质的好坏、现代化程度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城市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关系到城市居民现代化与城市现代化能否实现协调发展。居民素质是一种内在的修养,既可以通过个体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整体表现出来。在提升居民素质时,既要注重居民个体素质的自我提升,也要关注社会群体在公共场所里的行为和形象。

  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城市治理水平高低不仅直接反映出政府执政水平高低,也直接决定着城市建设的成果能否被城市居民充分分享,进而影响到广大居民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切身利益。现代城市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和信息中心,是多维度、多层次、多要素间高度关联的、复杂的、开放的系统。现代城市的复杂性决定了城市管理和治理的复杂性。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之间如何通过良性互动为市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城市公共产品与服务,进而使整个城市系统有序、高效运行,是提高现代城市治理水平的关键。

  政策建议

  结合我国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在推进城镇化精神层面建设时,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在推进城镇化精神层面建设时,普及现代城市文明不仅表现在培育富有现代品格的城市精神,营造良好的城市人文发展环境,还表现为充分尊重乡村文明。遵循“互动交流—取长补短—差异磨合—融合创新”的路径,建立一个乡村文明与城市文明同生共存的城市文明体系,实现乡村文明和城市文明融合,是推进城镇化精神层面建设的第一个政策取向。

  在推进城镇化精神层面建设时,提升城市居民素质不仅表现在居民自身综合素质、行为规范和实践活动能够适应时代要求,推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完成传统居民向现代居民的转化,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人们对自己的主观世界自觉进行改造。因此,由政府、居民、教育机构以及社会团体等多个主体遵循“搭建平台—教育引导—法德并举—自觉规范”的路径,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公民,提升居民素质,是推进城镇化精神层面建设的第二个政策取向。

  在推进城镇化精神层面建设时,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不仅表现在政府完成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完成由传统的、单一的政府管理城市向城市政府与其他公共机构和市民社会组织合作治理方式的转变。因此,遵循“多元参与—民主决策—科学规划—注重实效”的路径,构建一个多个主体协调配合、相互负责、共同参与的城市治理模式,实现城市服务功能的最大化、城市治理职责的合理化,是推进城镇化精神层面建设的第三个政策取向。

 

  (李刚 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以人为本的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设研究”课题组成员、安徽财经大学教授)

上一篇:思想建党为基 制度治党为本
下一篇:法治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推动力量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