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评论
新华网评:清明节的传统文化需要更好传承

     李东标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再过几天,就是传统节日清明节。

       每逢清明,人们都会以各种方式祭奠逝去的亲人,缅怀先人。集中的祭祀活动也让祭品市场分外热闹:除菊花、香烛等传统祭品外,在一些地方还出现了不少“新潮品”,像“高仿真百元百万百亿冥币大钞票”、“海鲜大礼包”、“财富套装”等,让人眼花缭乱。由此,也催生了一些不恰当的祭祀方式:比豪华、比阵势……

      缅怀逝者,重在真诚;祭祀先辈,贵在“走心”。我们应该摒弃一些祭祀陋俗,选择更加环保、文明的方式。比如,送一朵花,植一棵树,让思念静静流淌,既寄托了哀思,又美化了环境;时下流行的网上祭祀,只需轻轻点击鼠标,就可以为逝者献上鲜花、果品、香烛等虚拟祭品。只要发于心、出于情,就值得称赞。

      所谓“子欲养而亲不待”,在怀念逝者的同时,我们也要珍惜当下,将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只要条件允许,就多花些时间陪陪老人,哪怕只是跟他们说些再琐碎不过的家常。对老人多一份理解,少一点苛责,多一些亲切,少一点冷漠,营造和谐的生活环境。

       清明节还是一个丰富多样的人文节日,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时机。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丰富和传承后,清明节融合了上巳节、寒食节等传统节日的精髓,形成了冷食、蹴鞠、荡秋千、放风筝等多种节日文化活动。遗憾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活动大多淹没在人们的记忆深处。因此,我们应该深入了解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探索一条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

      有民俗专家表示,清明节还有“清白做人、明理修身”的“励志节”意义,警醒人们做人做事要清清白白。从以往通报的案例看,清明节也是违规违纪问题的易发多发期,公车祭扫、公款旅游等时有发生。希望领导干部在这样的节日里,自觉强化党性观念,做文明祭祀的践行者和守护者,引领社会新风尚,过一个风清气正、勤俭节约的节日。

      清明节不仅是一个节日,也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文化。如何让传统文化更好地照进现实,迸发出更多生机和活力,值得我们思考。

上一篇:人民网评:清明,“祭如在”,倍思亲
下一篇:增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媒体力量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