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3月12日是我国第40个植树节。拿起水桶、铁锨、树苗,各地干部群众积极参加春季义务植树活动,为美丽中国添新绿。
栽的桃树 能观赏还能脱贫
在重庆万盛经开区关坝镇凉风村植树现场,数百名干部群众分工协作,挥锹铲土、填入树坑、堆起围堰、提桶浇水,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犹邵华也参与到植树活动中,100余株桃树苗在大伙儿的共同努力下迎风而立。
“我们栽的这个桃树,春天可以看花,夏天可以品果,能够带动老百姓增收,也响应了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的要求。”犹邵华说。
在三峡库区万州区,当地组织开展“长江生态屏障绿化提升行动”万亩植树活动,将义务植树活动与脱贫攻坚、发展乡村旅游进行有机结合。在树种选择上,尊重当地群众意愿,因地制宜选择经济林和彩叶林,共植树80余万株,其中栽植佛手、尤力克柠檬、李子等经济林60余万株,栽植红梅、桂花、柏木等生态林20余万株。
在三峡库区尾端的江津区,1.39万余名干部群众在264个场点同步植树,种下桂花、黄葛树、桉树、杉树等树木7.58万余株,为当地980亩土地再添蓬勃生机。今年江津区将启动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实施长江防护林三期工程,开展农村“四旁”植树,计划全年营造林15.5万亩。
绿树多了 风沙明显少了
“现在政府很重视生态,老百姓很愿意干绿化工程,每天收入120到150元。看着乡村周边的树越来越多,我们心情也好,最近5年风沙明显少多了。”昌果乡村民格桑说。
进入3月以来,西藏河谷地带气温逐渐升高,雅鲁藏布江南北两岸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植树活动。12日,位于雅鲁藏布江北岸的贡嘎县昌果乡昌果村迎来了全年中规模最大的植树活动,村民热情高涨。
村民们分工明确,一棵棵榆树、旱柳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这一造林绿化工程,建设规模8700多亩,共投资2800余万元,共需树苗74万珠,于3月6日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500亩,预计4月中旬全部完成。
今年西藏力争完成造林110万亩以上,将继续实施“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及拉萨周边造林绿化等重点工程,重点抓好拉萨绿色围城、林芝森林城市、山南和日喀则机场快速通道绿化以及那曲高寒植树造林试验等工作。同时,当地还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通过农民在房前屋后、河旁湖旁、渠边路边、零星荒地开展植树活动。
石漠化山区披“绿装”
“今天种了好几棵树,胳膊都有点酸了,但能为南宁增添一抹绿色都是值得的。以后会经常过来看看,期待它们长得更加美丽。让环境变得更靓,每个人都有责任,都要尽一份心、出一份力。”南宁市民朱惠英说。
春日暖阳下,南宁市1000多名干部群众手握铁锨、肩扛树苗,来到邕江畔青秀山附近的一片山坡上,铲土培土、围堰浇水,细心种下了一棵棵树苗。
石漠化被称为“地球癌症”,是我国西南岩溶地区严重的生态痼疾。但广西天峨县经过大规模植树造林,昔日石漠化山区逐步披上“绿装”。天峨县林业局负责人说,几年间通过大规模人工植树造林,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超过84%,土壤水源涵养能力大幅增强。
“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一观念在广西深入人心,各地“爱绿、植绿、护绿”蔚然成风。“‘十二五’以来,每年广西各地义务植树近1亿株。”自治区林业厅国土绿化处处长黄周玲说。
宁肯治沙累死 也不让风沙欺负死
旭日东升,广袤的毛乌素沙地从晨曦中醒来。噔、噔、噔……53岁的殷玉珍步履矫健,一鼓作气爬上10多米高的瞭望台。举目四望,林海起伏,松涛阵阵。“到底是我把风沙治住了!”殷玉珍高兴地说。
1985年,殷玉珍嫁到内蒙古乌审旗无定河镇萨拉乌苏村,这里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端,新房是一处半截埋在沙里的“地窨子”,方圆十来里只有他们一户人家,沙海茫茫,简直是不毛之地。
“这辈子宁肯治沙累死,也不能让风沙给欺负死。”30多年风雨寒暑,钢钎磨短了1尺多,夫妻两人1年穿破10多双鞋,终于播下近6万亩绿洲,累计植树200多万棵。
“现在生态好了,得想方设法富起来。”全国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全国治沙标兵……老劳模殷玉珍现在又有了新梦想,开始了从沙海播绿向沙里淘金转型的新探索。进入3月,殷玉珍和丈夫白万祥就忙开了,100多亩桃、杏等果树得抓紧剪枝;今年计划要种植5000亩油松、樟子松和文冠果……
殷玉珍的治沙成就,只是多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生态持续改善的一个缩影。进入21世纪以来,内蒙古的森林面积和蓄积量连年“双增长”,全区森林面积已经增加到3.73亿亩,进一步筑牢我国北疆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记者任会斌、何伟、周文冲、刘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