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聚集京津冀协同发展
十年·蝶变——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廊坊丨十年间,他见证了一场生态与发展的双向奔赴

每天早晨一走进办公室,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科长王旭光习惯性地看看墙面上的空气质量日历,印着这十年的空气质量变化图,从紫色到红色、橙色、黄色、绿色,颜色不断“调亮”,看到占比不断增大的优良天,更坚定了他抓好环境治理的信心。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我市强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与周边省市肩并肩治理大气污染,成为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积极参与者、重要贡献者。其中,大气监测数据的支撑,让京津冀空气质量联防联控具有了针对性。

“我们现在的空气质量监测覆盖面与之前县乡两级没有监测站点时相比,真的是‘开疆扩土’。”王旭光说,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通过全时段、全区域,实时监测了解大气污染物的变化趋势,为深入研究大气污染成因奠定了科学基础。

时光回溯至2013年,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开始后,廊坊市针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行“寻医求诊”,定期研究解决大气污染的突出问题。

二〇一三年二月二十八日,雾霾下的廊坊文化公园。记者 陈童 摄

在王旭光的印象里,每天清晨就已经进入工作状态,整理好当天的空气质量数据,交给专家组进行分析,早8时将当天的污染防控建议发至市政府各个相关部门的工作群里。任务挂图上墙、责任细化到人,不折不扣将各项目标落到实处、推进到位……

在县级空气质量监测站建立早期,王旭光会同专家实地踏勘、技术论证,结合点位地理位置、发展现状、城镇规划、房屋结构、周边环境以及主导风向等因素,对拟选站点进行综合分析。

有了参与县级空气质量监测站建设的经验,2017年,时任市环境监测站副站长的王旭光,指导各地按照技术规范和时间节点要求,开展部署乡镇空气自动监测站建立工作,进一步完善廊坊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做到“一张网”监测运行管理,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科学治污精准治污提供更全面、更详实的监测数据和技术支撑。

至此,廊坊在全市90个乡镇建成了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在全省率先把对大气质量监测的触角延伸到了每个乡镇。

生态环境保护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率先突破重点领域之一。十年来,京津冀三地连续七年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廊坊与周边城市共同应对重污染天气,有效削减污染峰值、减缓污染积累。市大气办与专家组深入探讨研究、修改完善,精准制定出了攻坚作战计划,并通过有效发挥空气质量实时管控平台的综合效能,实现了“削峰减频”、污染降级。

借力专家智慧,科学精准治霾;污染企业加速淘汰;强力淘汰燃煤锅炉,四大行业实施脱硫脱硝技术提标改造;“电代煤”“气代煤”工程逐步推进;推动城区工业企业调整和退出;加快实施热电联产改造……王旭光说:“作为参与者、见证者,我切身感受到了廊坊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

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我市六项污染指标中有五项指标大幅下降。臭氧成为唯一不降反升指标,也是影响和制约廊坊市完成优良天数的最大堵点和瓶颈。从2020年起,我市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防治已经从聚焦颗粒物污染防治向臭氧和颗粒物防治双管齐下转变。

为适应新形势、应对新变化,王旭光与同事提前谋划,深入钻研,充分借鉴国内外臭氧污染控制有效技术路径,翻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在总结和延续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的同时,本着“以防保控、以治保控、以管保控”和“早预判、早预报、早防控”的原则,从生产源、生活源、生态源三方面提出细化防控措施。

“2020年廊坊市因臭氧污染浓度同比下降了5.6%,遏制了臭氧污染持续恶化的趋势,并连续四年保持稳中有降。”王旭光说,廊坊臭氧污染防治探索实践之路得到了成功印证,防治经验也被省内外多个城市借鉴学习。

随着京津冀逐步探索大气治理联防联控机制,在重点领域攻坚、规划法规制定、环境执法检查等方面协同推进,一年一个台阶,一年一番变化。碧水蓝天的优美生态画卷,正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着绵绵不绝的绿色动力。

二〇二三年八月二十二日,廊坊市区丹凤公园秋色。记者 陈童 摄

我市积极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在产业上坚持“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布局、“一体化”发展,全力做好深耕京津冀协同发展这篇文章,以不断提升营商环境服务便利度为目标,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开展重点行业环保绩效分级工作,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呈现新气象。

“我们组建了由行业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的服务团队,对全市涉气企业采取‘一厂一策’‘五个差异化’帮扶工作举措,深入企业现场,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绩效评级现状水平和申请专项资金支持等情况,聚焦企业发展瓶颈和问题,为企业量身定做评级规划,帮助企业制定提升方案,反复查找不足、修改相关申报文件,让企业少走弯路。”王旭光说。

为了把国家对企业的优惠政策落实好,大气环境科通过认真研究相关文件、具体分析廊坊企业现状等,深钻细研相关法规标准,及时研究制定了相关举措。在此基础上,对照国家部委和省相关优待政策,积极帮助100余家深度治理企业申请国家专项支持资金约3亿元,有效提高了涉气企业的治污积极性。

“以前有种认识,‘搞环保赔钱,耽误挣钱’,这几年经常听到的是‘环保搞得好,企业能挣钱’,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相得益彰。”王旭光说。

2018年,廊坊市获评环保A级的企业仅有1家。2020年,廊坊市取得了进入国家绩效分级A级、B级企业在全省前三,进入省市应急响应“白名单”全省最多的成果。2021年,申报进入国家绩效分级A级企业的数量较上一年的基础上增加了50%。截至目前,我市共帮扶43家企业达到A级水平、207家企业达到B级水平、56家企业达到引领性水平,相应级别的企业数量均在全省处于前列。

“回看大气污染防治这几年,真跟‘创业’‘打仗’似的。”王旭光说,管工地,管企业,管车辆;环保上,城建上,城管上,公安交警上;省里、市里、区里还有下面的街道,都是一块干。

就这样不停地干,方法越来越多,越来越科学精细,标准不断升级,措施也越来越完善,一切井然有序。

慢慢地,廊坊市空气质量一年年变得越来越好。(记者 吴琼)


协同向绿 厚植高质量发展底色

廊坊日报评论员

京津冀地区山同脉、水同源,同处一个生态系统,是生态和经济共同体。十年来,三地深入开展区域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在协作机制、统一立法、统一标准、联合执法等多方面展开深入合作,协同向绿,美美与共,推动京津冀生态环境实现根本性转变,让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成为京津冀最亮丽的风景。

生态环境保护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大气污染治理又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众多王旭光这样的环保战士投身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管工地、管企业、管车辆,以“辛苦指数”换取“优良天数”,为我市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作出了突出贡献。透过王旭光在环保一线摸爬滚打的经历,我们看到了廊坊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艰辛历程,也看到了京津冀三地联防联控、同心共治的积极行动;看到了昔日雾霾弥漫到如今碧空如洗的可喜变化,也看到了好生态带来的产业转型升级新气象和激起的澎湃动力。

十年蝶变,成果来之不易;绿色打底,协同发展可期。新征程上,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持之以恒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促进区域协同从污染治理向绿色转型拓展,让绿色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绿色生态环境生机勃发

2023年7月15日,在蓝天绿树掩映下的廊坊市中心城区。


春天的脚步渐行渐近。连日晴空万里微风拂面,公园里的碧水泛起涟漪,柳条挂绿随风摇曳,枝头吐蕊更显多姿,一幅早春图吸引着市民出门踏青。

2020年9月13日,单车俱乐部骑手用实际行动倡导低碳生活理念。

2023 年 5 月 10 日,廊坊市区丹凤公园的月季花竞相开放,游人漫步其中。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三地生态环境部门合作开展了大气环境监测预报、应急联动、联合执法等工作,并建立信息互通、定期联合执法巡查、跨界监测、异地互查等监管机制,有效筑牢京津冀绿色生态屏障。

2024年3月13日,廊坊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针对历年空气质量变化情况,组织研究下一步治理工作。

廊坊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市气象台、监控中心和专家组,综合分析气象预报数据和空气质量实时监测数据,进行空气质量会商研判,并及时共享相关数据和预警信息,加强区域联防联控,持续推进机动车、扬尘和重点工业行业大气污染治理,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积极对接上下游地区,定期共享重点河流上下游断面监测数据,及时研讨跨界河流水质、水量变化情况,强化联防联控,确保国省考断面稳定达标。联通三地的潮白河、北运河水质均由2016年的劣Ⅴ类逐年提升至2023年的Ⅳ类。

2021年12月8日,京廊两地生态环境部门协同对过境机动车尾气排放达标情况进行抽测。

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先后开展扬尘污染执法工作、涉挥发性有机物检查、涉水企业帮扶执法、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行动。

2024 年 3 月 21 日,市民在人民公园内踏青赏花。

2021年5月6日 ,位于香河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碧波荡漾,绿草茵茵。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实现新进步。(记者 任晓燕 陈童 )

上一篇: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有序打造产业创新平台
下一篇:廊坊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成果丰硕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