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聚集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策略探究

作者: 杨 洁 辛 灵

核心提示: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的国家战略。由于资源的局限性和行政规划的限制,京津冀产业各自发展,障碍较多,致使区域产业间的互动不足,资源不能自由流动。目前,合理规划京津冀区域产业的协同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的国家战略。由于资源的局限性和行政规划的限制,京津冀产业各自发展,障碍较多,致使区域产业间的互动不足,资源不能自由流动。目前,合理规划京津冀区域产业的协同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京津冀 产业 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京津冀三地具有地理位置相连、经济发展条件好、科学技术力量强、人才资源丰富等多方面的优势。京津冀协同发展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战略,就是为打破常态思维,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局面而提出的,区域产业的协同发展又是其中重要的战略组成部分。区域间产业的转移与对接是市场优化调节资源的必然选择,有坚实的现实基础和实现的可能性,同时,区域产业对接和转移是实现三地全面协同发展的前提基础,也是三地经济持续再发展的必然趋势。

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进展及问题

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产业分工逐渐明确,如张家口和承德是京津冀水源地带,侧重承接绿色和高新技术产业;秦皇岛、唐山、沧州,尤其是渤海新区,主要承接重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廊坊和保定主要承接新能源、设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河北中南部承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化生产流程等。2015年颁布的《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导目录》指出:有八种类型的重点产业,需要河北、天津承接,这八大产业分别是指信息技术、装备制造、商贸物流、教育培训、健康养老、金融后台、文化创意、体育休闲。2015年6月,北京已有27个园区分四次与河北的57个园区产业进行对接。河北也开始落实计划,以“横向功能区”配合“纵向产业清单”的发展模式进行产业转移与承接。但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也存在着以下问题。

中心地与周边的产业落差仍然较大。按中心地理论,中心地北京和天津与周围地区的经济差距悬殊,根据2015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截止2014年,京津两地人均GDP都超过1.6万美元,而河北人均GDP仅6500美元,不及京津地区的1/2;从地区产业结构上看,北京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比重高达77.9%,天津、河北第二产业比重较大,分别占49.4%和51.1%。京津冀产业结构落差仍然很大,中心地对周边的带动作用并不显著。

京津冀完整的区域产业链尚未形成。从京津冀区域产业链方面看,产业节点关联已形成,优势企业联合和互补合作的现象普遍存在。在产业链的延伸方面,北京天津河北区域显示双向延伸产业链现象,北京企业将制造环节迁移至河北天津,天津和河北省企业将一部分研发和营销职能迁址北京。但就产业配套措施方面,京津冀区域产业链配套薄弱,完整的产业链尚未形成。

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自成体系。在现行体制下,各区域的发展虽有国家宏观规划的指导,但由于既有利益格局的约束,区域之间的产业内在联系在很大程度上被行政体制所阻隔,这一问题在京津冀三地体现的非常明显。这其中,既有三地为了各自发展实施项目而导致产业雷同,也有为保护各自的优势而对其它地区实施产业垄断。从现实状况看,如石化产业,京津两地都已有一定规模,而河北仍在全力推进;再比如汽车产业,京津两地也都形成一定规模,并都在独自向前发展,而河北为此也在一起努力。这种状况如果不改变,不仅低水平重复建设难以避免,而且高水平重复建设也频频出现,致使三地的比较优势难以充分发挥。

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策略

积极发挥政府指导作用,进一步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北京、天津和河北地区的协调发展需要政府在规划指导中发挥导向作用,明确定位的功能和产业发展的方向,这是实现协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地政府要制定积极的产业协同发展政策,完善三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消除企业转移的顾虑和障碍,减少各地政府产业承接的压力。

突出各地优势资源,构建合理的产业价值链条。京津冀各地有自身特有的优势资源,北京和天津拥有高端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行政权力;河北省地广资源储备量大,人力资源丰富,拥有全国重要工业产业基地。只有突出各自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将断裂的产业价值链修补齐全,才能实现区域产业的协同发展,打破各自为营的局面,提升区域整体的综合实力。要加强产业节点的功能特点,延伸产业链,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产业链的配套建设,为区域产业链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

加强区域产业互动,积极引导区域产业梯度转移。京津冀产业各自发展,合作障碍较多,致使区域产业间的互动不足,资源不能自由流动。根据三地经济差距较大,资源禀赋不同的现实,强行拉平或者让所有城市达到统一发展水平,既难以实现,也不利于经济发展。根据梯度转移理论,应该先判断产业所处的工业生命周期阶段,让经济发达城市的优质产业首先得到快速发展壮大,然后通过将产业和资源向比较发达和欠发达的城市转移,以大带小,以强带弱,进而实现整个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区域产业梯度性发展有效对接,有利于调整区域产业的结构,实现各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大力引入创新机制,探索区域产业发展新路径。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已难以适应。污染严重成为河北省经济发展的矛盾点,如何实现低碳减排和经济利益双丰收,需要创新机制发挥作用。要将京津的优质创新资源引入河北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产业创新和发展环境,打造区域生态产业链。只有通过创新,找出区域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才是未来京津冀可持续发展需要集中攻克的难题和重点。

实现区域人才合作,提供区域产业协同后备力量。京津冀区域是中国人才资源聚集的重要基地,其人才培养能力、人才资源的规模和素质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人才合作是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人力资源一体化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为此,要统筹规划,建立健全人才合作管理机制,打破地域分割,优化区域间的教育教学资源,招贤纳智,实现三地人才自主流动,建立京津冀三地统一的人才交流市场体系,探索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等方面的管理模式,通过人才资源的整合与配置,为京津冀区域产业的协同发展提供后备力量。

(作者分别为华北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华北理工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注:本文为河北省教育厅2015年重点项目(SD151063)“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路径研究”、唐山市科技局2015年项目(15140201a)“京津冀人才资源共享体制机制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 朱晓青、寇静,《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探析》,《新视野》,2015年第一期。

② 马俊炯,《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合作路径研究》,《调研世界》,2015年第二期。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篇:以信息一体化助推协同发展
下一篇:京津冀共建农业创新“一平台四基地”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