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聚集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代表委员话协同:产业协同 合作共赢

扫码看视频《连麦京津冀丨代表委员共话提升产业协同层级》


全国政协委员连玉明:

打造京津冀产业协同新高地

□北京日报记者 武红利

伴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三地产业对接协作等重点领域已取得累累硕果。进入“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应如何实现新突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建议,加快构建现代化新型首都圈,以新规划引领新产业、以通勤圈重构新功能、以数字化赋能新模式,打造京津冀产业协同新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要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抓手,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快发展。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高质量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在产业协同上形成新突破。”连玉明说,探索一条不同于长三角城市群、有别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具有首都特色的跨越式发展新路径,既是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的迫切要求,也是高质量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标志。应推动产业协同从行政主导性建设向市场主导性发展转变,从定向布局向带动周边转变。

“打造京津冀产业协同新高地,应通过数字化建构一体化发展机制,赋能协同治理新模式。”连玉明建议,以数字技术打破地域分割,以数字思维突破区域限制,全方位系统性地推动资源要素在京津冀地区及更大范围内合理配置,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三链联动”。还应在京津冀地区超前谋划与优先布局数字基础设施,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联动发展、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领域消除数字鸿沟,解决城域、城际、城乡差距及发展不平衡问题。通过数字化建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数字经济发展的先导区和示范区,发挥首都的数字化优势,全面提升对国内外创新资源的吸引集聚能力,发挥对周边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引领、支撑和示范作用。

连玉明说,交通是产业发展的前提之一。目前“环京1.5小时区域交通圈”已基本形成,实现了要素的流动和通达。应在此基础上向“1.5小时区域通勤圈”升级,推动地铁向周边延伸,重点解决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交通连接与功能重构。织密市域(市郊)铁路网络,重点解决北京远郊区城市组团和周边产业功能区交通串联与职住平衡。

全国人大代表王洪海:

在区域协同中优化产业布局集聚高端要素

□天津日报记者 于春沣

产业协同,与高质量发展紧密相连,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也是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的关键所在。

“‘十四五’时期,宁河将坚持把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历史机遇,找准定位,借势借力,努力在区域协同中优化产业布局、集聚高端要素、增强发展实力,为新时代宁河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赋能加油。”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宁河区委书记王洪海说。

天津未来科技城深度开发,京津合作示范区基础设施全面建设,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获批启动,中国民航大学新校区开工,航空双创产业园、丰润医药等一批高端高质高新项目来宁投资,累计引进京冀项目139个、总投资270亿元……提起“十三五”期间宁河区产业对接协作的成效,王洪海如数家珍。

“十四五”时期,促进产业协同,宁河将聚焦优势互补,在健全对接合作机制上下更大力气:更新完善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产业清单、项目清单,把人工智能科技与智能制造、大数据、高端装备制造、航空科技、生物医药等作为对接合作主方向;深化招商体制机制创新,健全区级领导、职能部门、三园十五街镇三级联动招商机制,主动上门开展精准对接,实现定向招商;密切与北京首创、河北唐山等沟通协调,经常共享信息、研究政策,精心谋划包装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税收贡献大的标志性工程项目。

“我们将发挥平台优势,更好地在‘一基地三区’中找准定位,展现作为。”王洪海介绍,宁河区将充分发挥“飞地”、耕地、生态等资源优势,系统推进天津未来科技城、京津合作示范区、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等协同载体建设,优化产业布局,补齐软硬件短板,建立健全低效用地项目退出机制,提升产业和项目承接能力。

提升产业协同层级,向科技创新要新动能。下一步,宁河区将聚焦全市主导产业,着力引进培育高端装备制造、航空科技、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好产业接链、补链、延链文章。“我们将制定实施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助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高效衔接,在‘卡脖子’技术上取得更多突破,努力把宁河打造成为全市自主创新、原始创新成果转化的高地。”

全国政协委员刘劲松:

实施“区群”联动 推进协同创新

□河北日报记者 米彦泽

产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工商联主席刘劲松在调研中发现,7年来,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三地没有形成健全的产业链分工格局,缺乏有效的区域整合联动,其潜在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释放。

“京津冀是我国科技创新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京津在科教、人才、财力、金融等方面优势明显,而河北劳动力、土地等资源丰富,产业门类较多。”刘劲松委员建议,充分发挥京津冀政策、资源叠加优势,对区域内的“区群”统筹谋划,协同发力创新、联动提效,建设京津冀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刘劲松委员建议,实施京津冀“七区一群”协同联动推进行动,即以共同建设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载体,推动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高新区、经开区、综合保税区和世界级产业集群“七区一群”融合,加快战略规划机制对接和政策规则标准联通,聚八方要素推进协同创新,积极探索自身科技创新优势与实体经济有效结合,做好产业创新与产品创新,形成机制高效、协同创新、成果共享、活力迸发的科技创新共同体。

“实施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工程,探索形成更多首创制度成果和改革举措,立足各自特色和重点产业,探索形成片区联动、协同高效、竞相发展的新模式,把自贸试验区打造成为以首都为核心世界级都市经济圈的‘改革试验田’‘创新策源地’。”刘劲松委员认为,要联合组建世界级的京津冀自由贸易区,实现京津冀对外开放的整体升级和协同发展,促进区内区外的互通互补,探索创建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外联合开放协同创新区,搭建国际科技合作和技术贸易平台,拓展自贸试验区高科技产品研制功能。

对区域内的“区群”统筹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重中之重。刘劲松委员建议,联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围绕产业规划、园区共建、产业链构建,聚焦生物医药健康、高端智能装备、新材料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集群,合作共建京津冀应用场景,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型基础设施产业链,培育上下游协同的区域产业链。同时,三地还要加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实施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创新平台、世界级数据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平台,建立世界级质量管理创新平台和供应链创新平台,推动产业链合作加速,加快提升京津冀区域产业竞争力。

上一篇: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廊坊片区城市设计发布
下一篇:天津日报|新发展格局与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