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是适应国际都市发展趋势、调整国内城市发展布局、植厚中国发展资源的重大战略举措。廊坊作为京津冀都市群最具发展优势、最具发展潜力、处于核心位置的城市,在整个国家战略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深化对廊坊城市意义的认识,尤其是深化对廊坊文化的认识,对京津冀国际都市群大文化的生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廊坊文化有以下三个显著特征:
一、古安墟文化
安墟,即今日廊坊所在地安次的古称。秦以前安次称安墟。安墟较之安次地域更为广阔,其地界北至北京延庆,南至天津武清,西至保定徐水,位于古幽州与古冀州结合部。安墟以北的涿鹿一带,定居着以游牧业为主、以龙文化为特征、以黄帝为首的华夏氏族集团。安墟南部泰山、大汶口、山东沿海一带,居住着以农耕业为主、以凤文化为特征、以蚩尤为首的东夷集团。我国历史源头的三件大事,即黄帝蚩尤大战、合符会盟、龙凤文化生成,都和古安墟有着密切关系。
在涿鹿博物馆保存了一张画在兽皮上黄帝蚩尤大战示意图。图中标示了在黄帝城涿鹿和泰山之间方园500里的广阔地带为主战场。古安墟处于主战场的中心地段。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这个“野”并非指涿鹿近郊,而是指古安墟这一广阔地带。《山海经》记载:“蚩尤作兵伐黄帝,战于冀州之野”。这个“野”也是指古安墟一带平原。可见,这次中华民族奠基之战和廊坊有着密切关系。黄帝与蚩尤之战持续多年,战事也波及山西、陕西,曾为争夺山西盐池双方战于运城,但主战场在古安墟是肯定的。
黄帝战败蚩尤,要授权于各路诸侯,合符会盟。会盟地何在?《四库全书》引明代《长安客话》称:“黄帝制天下以立万国,始经安墟、合符釜山。”釜山为何地?有两种解释,一为泰山,有“合符泰山说”。另一种为“合符东海说”。《辽史》记载:“轩辕氏建都涿鹿、合符东海。”辽史专家考证,东海即古安墟。廊坊在宋辽时代为宋辽主战场,也多次易手管辖权。《辽史》的“合符东海说”具有一定可信度。总之,“合符釜山说”也好,“合符东海说”也好,路经廊坊是不争的事实,会盟地在距廊坊不远的河北、山东结合部更为可信。
黄帝统一天下,实现了中华民族大统一,也促成了龙凤两大氏族文化的大交融,龙凤文化应运而生。廊坊地处龙文化东进、南下,凤文化西进、北上的交合地域,也促成了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交融,内陆文化与沿海文化的交融。应该肯定地说,廊坊在龙凤文化生成和运化过程中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
凤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标志和源头。华夏集团与东夷集团的融合、游牧业与农业的融合、龙文化与凤文化的融合,都体现了包容、创新、和谐、完美的文化理念,体现了“天人合一”、“合二为一”的哲学思想。廊坊自古以来主张“义和”文化、“合和”文化。“合和文化”的代表人物北宋丞相吕端就是廊坊安次人,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政治主张充分体现了包容、厚德的人文精神。中国龙凤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属性,是首都北京的文化标识,作为黄帝蚩尤之战的主战场、中华民族第一次大融合的会盟地、中国龙凤文化生成地的廊坊,在这一点上与北京高度吻合。假如说,北京是龙凤文化之城,廊坊就是龙凤文化之乡,二者是同根同源的。
二、京畿文化
从历史上看。早在明朝永乐年间,廊坊就归属北平行省顺天府,后改为京师顺天府。民国期间为直隶省京兆特别区。解放后,廊坊称天津行政公署,受天津市、河北省双重领导,行署所在地也在天津。现为天津所辖的武清、静海、宝坻、宁河、蓟县等5县,1973年以前曾归属廊坊。上世纪60年代三河、香河、大厂也曾归属天津。显然,廊坊与北京、天津在历史和区划归属上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从地域上看。廊坊地处京津之间,北京、天津在通县接壤,将廊坊一分为二。三河、香河、大厂成为中国版图上唯一一块“飞地”,被称作“京东门户”。固安地处京南,有“南大门”的美誉。霸州、文安、大城与天津全面接壤,更多的是受天津的影响。廊坊各县(市、区)与北京、天津郊县原本就是一体。如安次与武清,固安与大兴,三河、香河、大厂与通县,文安、大城与静海。大厂原本是皇家跑马场,燕郊是皇室行宫。北京、天津、廊坊都属海河水系。廊坊境内5条河流都是从北京流经廊坊的。廊坊三河境内的公式河流域曾是北京原始氏族聚集区。廊坊境内的龙河、凤河为永定河分支,流经廊坊相拥入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水系文化看,廊坊与北京、天津民俗民风、生活习惯、群体性格趋同。
从政治上看。廊坊由于其特殊的区位,决定了对政治中心北京和经济中心天津的从属性。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北京,廊坊必然成为军事要塞,成为阻击八国联军的第一道防线。1958年,北京建设密云水库,廊坊出动了5万人支援。为响应中央“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廊坊贡献了100万民工。1963年面对罕见的洪灾,为确保北京、天津安全,廊坊作出过重要牺牲。直至今日,廊坊仍担负着“护城河”的政治责任。
从军事上看。民国初期的直皖战争、直奉战争,廊坊均为交战战场。抗日时期,安次攻坚战、永定河阻击战、南孟伏击战、“十月反扫荡”战役都发生在廊坊。解放战争前夕,在廊坊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安平事件”。更重要的是义和团廊坊大捷,是中国近代反对外来侵略取得的为数不多的胜仗,是重大历史事件,都凸显了廊坊对于京津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
从经济上看。廊坊与北京、天津在经济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解放后,受北京、天津工商业影响,廊坊才逐步走出传统农业。上世纪80年代,廊坊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也是得益于京津经济的辐射。当今廊坊高新技术产业的生成,产业结构的优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更是与京津对接的结果。
从城市构成上看。上世纪70年代,随着石油部管道局落户廊坊,相继有几十个中央部属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迁入廊坊。华为、富士康等品牌企业入驻,更使廊坊成为典型多元组合的城市。“进不了京津进廊坊”,也使不少在外地工作的北京、天津人落户廊坊。
从人脉关系上看。历史上,廊坊人进京为官、经商、行医的人数众多。元朝开国元勋史天泽,康熙时代历任山东、浙江巡抚的袁懋功,历任工刑礼吏户五部尚书的郝惟讷,纂修《畿辅通志》的陈仪,道光年间的贵州巡抚、云贵总督刘源灏, 民国内阁总理张绍曾,均为廊坊人。从明朝嘉靖年间到清朝末年,在京城任尚书以上官职的廊坊人达百人之多。太监现象发生在廊坊也不是偶然的,清朝末年,包括李连英在内,进京当太监的有上千人。解放前,北京的管家、佣人、奶妈大都是廊坊人。解放后,相当一批廊坊人进京下卫,务工经商,落户北京、天津,成为地道的北京人、天津人。
从传统文化上看。廊坊与京津文化属同一区域文化。北京的京剧、昆曲、评戏在廊坊十分流行,科班遍布村镇。以说唱为特色的北京琴书、西河大鼓、京东大鼓、京韵大鼓、快板书,均兴于廊坊,后传入京城,成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廊坊也为京城贡献了李少春、郝寿臣、白云鹏、谷文月,为天津贡献了骆王笙、鲜灵霞、刘翠霞、魏联升、白玉霜等一批著名艺术家。廊坊的民间音乐传承了京城寺庙音乐,廊坊的民俗与京津民俗趋同,廊坊饮食习惯与京津相近,廊坊的语音、词汇、语法没有独立的系统,归类于京津语系。被廊坊人引以为荣、在全国较有影响的张士杰、张孟良二位作家,也是以京津历史生活为背景创作了《渔童》、《血溅津门》等优秀作品。
综上所述,廊坊文化解构中的诸多因素,与京津文化有着悠久、稳定、千丝万缕的联系,属同一区域文化。京,指京都;畿,指京郊,也称畿辅。广义上讲,天津也是北京的畿辅。将廊坊称为“京畿文化”并不否认与天津文化的联系。“京畿文化”地域指向明确,揭示了廊坊与北京、天津历史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揭示了京津廊一体发展的文化动因。同时,“京畿文化”也表明与北京、天津文化的区别,彰显了廊坊文化的个性。可以说,廊坊文化本身就是京津冀大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新城市文化
廊坊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崛起的新兴城市。廊坊原是京津铁路沿线一个小镇。上世纪70年代初廊坊地区行署由天津迁至廊坊,后来,石油部管道局、航天部航天学院、武警学院、中科院研究所等一批中直单位相继迁入,特别是近年来华为、富士康等一批知名企业进入廊坊后,廊坊城市人口由原来的十几万人增加到现在的60余万人。从某种角度说,廊坊是一个移民新城。人口的多元形成文化的多元。在廊坊文化解构中,即有传统地方文化的延续,又有不同地区文化的渗透,形成了有廊坊特色的移民城市文化。廊坊新城市文化有四个特点。一是实践性。是廊坊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寻求自己发展路子的文化支撑。二是包容性。廊坊城市形成的本身就充分体现了包容性,是典型多元组合的城市。三是依托性。廊坊资源禀赋不足,起步晚,底子薄,依托京津成为必然的选择。四是创新性。廊坊不拘泥于地方文化的束缚,更为开放、更有活力、更富于创新。30多年来,廊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形成过三种发展模式。上世纪八十年代借助地处京津之间的区位优势,实施“靠城吃城”战略,形成城郊型发展模式。上世纪九十年代借助地处准沿海优势,实施“开放战略”,大量引进大项目、大企业集团,形成外向型发展模式。进入21世纪,廊坊把自己摆到京津都市群中定位,实施“错位发展”战略,形成生态型发展模式。现在,在京津冀一体化大格局中,廊坊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发展模式面临新的选择和突破。随着京津冀地区城市规划、产业布局、城市功能、交通、市场一体化进程,特别是首都第二机场开工建设,将给廊坊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城郊型、外向型、生态型发展模式基础上,廊坊面临向智能型城市转变,廊坊的产业也面临由资源型向科技型转变。在整个转型中,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动因。基于对廊坊文化的解析及对京津冀都市群大文化的展望,廊坊应定位于“四个高地”。一是高新技术产业高地。廊坊目前已拥有华为、京东方、富士康、润泽信息港、新奥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集团,拥有中科院、清华等一批科研机构。利用北京的智能资源,把廊坊建成就近孵化、产学研一体化孵化基地,是完全可能的。二是人才创业高地。随着首都非核心功能的疏解,廊坊将接纳京津产业、功能和人口的转移。而廊坊准首都的区位优势又将吸引全国各地人才向廊坊聚集,借廊坊登陆北京。目前,廊坊燕郊已有20万“北漂一族”落户,在廊坊众创、众筹平台已初具规模。把廊坊建成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是完全可能的。三是科教文化高地。廊坊现有大专院校40所,在校师生占城市人口的四分之一,北京的教育、文化项目已开始有计划向廊坊转移。把廊坊建成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文化创意、休闲娱乐、会展演艺、农耕体验一体化产业基地是完全可能的。四是健康产业高地。鉴于我国已进入老年社会,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和廊坊宜居环境的提升,将有大量人口转移廊坊。从生态环境、交通、城市功能、房价等多种因素看,廊坊发展养老业,建成宜居生态城具有独特优势和潜力。而养老产业和健康产业又密切相关。健康产业是朝阳产业,从老年人安居、养老、养生、保健、医疗,到老年娱乐、老年教育形成一个以健康为核心的新产业链。把廊坊建成“中国健康城”是完全可能,也是完全必要的。
廊坊的城市意义在于融入京津冀一体化,成为继上世纪80年代珠三角、上世纪90年代长三角崛起后,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的重要增长点和突破口。成为首都非核心功能的疏解地,京津产业升级转移最佳选择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人才聚集地,世界最大空港及临空经济区所在地。廊坊通过自身城市化,把北京、天津两个世界级城市连接起来,成为世界最长的城市链、最大的城市群,打造“世界城市航母”。
综上所述,古安墟文化、京畿文化、新城市文化为廊坊文化的三大特色。这一综合性文化定位涵盖了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水系文化、人文文化各个方面。较之依某一方面资源定位更为客观,更为全面,更为准确。三大特征揭示了廊坊文化的本质,阐明了廊坊与京津的文化关系,成为廊坊融入京津冀一体化的重要文化动因。
(作者为廊坊市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