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聚集京津冀协同发展
守初心、勇担当,争做京津冀协同发展排头兵

守初心、勇担当,争做京津冀协同发展排头兵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廊坊专场新闻发布会实录

7月19日,媒体聚焦“守初心、勇担当,争做京津冀协同发展排头兵的廊坊”新闻发布会。

本报记者 陈童 摄

本报讯 7月19日上午,我市以“守初心、勇担当,争做京津冀协同发展排头兵的廊坊”为主题,在省会石家庄河北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市委书记冯韶慧进行新闻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贾永清回答有关提问。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处长田德锋主持新闻发布会。以下为新闻发布会实录。

田德锋: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河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各市和雄安新区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请来了中共廊坊市委书记冯韶慧先生,请他围绕“守初心、勇担当,争做京津冀协同发展排头兵的廊坊”这个主题,介绍新中国成立70年来廊坊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同时,我们还邀请到中共廊坊市委常委、廊坊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贾永清先生,共同回答大家关心的提问。首先请冯书记作介绍。

冯韶慧: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在这里与大家见面。首先,我代表廊坊市委、市政府和480万廊坊人民,对各位记者朋友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大家长期以来给予廊坊发展的关注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廊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廊坊的发展历程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

廊坊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1897年,京山铁路在廊坊设站,廊坊由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城镇,完成了第一次人口聚集。

廊坊是一座建在管道上的城市。1973年,石油管道局总部迁至廊坊,10万管道人安家落户,廊坊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廊坊是一座因改革开放而兴的城市。廊坊地处京津走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服务京津、借势京津、融入京津,实现了自身快速发展,全省第一个亿元镇胜芳镇、第一个亿元村东升街都出在廊坊。1992年,我们建起了廊坊、燕郊、香河、霸州4个省级开发区,掀起新一轮开放热潮,园区经济由此登上廊坊舞台。目前,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已达到14个,成为全市项目建设的主阵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廊坊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燕郊高新区跻身国家级高新区行列。

廊坊是一座协同发展先行示范的城市。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推动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廊坊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今天的廊坊,全域都处于国家重大历史性工程支撑带动之下。我们举全市之力,服从服务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重大历史性工程,加快建设好协同发展“试验田”、示范区,努力当好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排头兵,让全市人民尽享协同发展带来的红利。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廊坊和全国一样,各项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重大成就,廊坊大地发生了沧桑巨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工作重要指示批示,全面落实省委“三六八九”工作思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抢抓机遇、拼搏竞进,干字为先、狠抓落实,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协同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取得重要进展。

(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经济实力大幅跃升。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全部财政收入分别比新中国成立初增长了532倍和6466倍。作为河北建市较晚、面积最小的设区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进入第一梯队,总量居全省第三位,人均生产总值居全省第二位。GDP、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保持较快增长,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占比、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等体现发展质量效益的指标,均居全省前列。今年以来,我市经济稳中向好、稳中向优、稳中提质。上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7.4%,居全省第二位;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3%,居全省首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1%,居全省第三位;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实际利用外资、外贸出口、金融存贷比等指标总体平稳向好,较好实现了 “双过半”。

一是坚持把转型升级作为主攻方向。聚焦以“大智移云”为首位产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坚定不移去产能,大力培育新动能,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健康和临空经济“3+1”主导产业,培育壮大“7+6”县域特色产业集群。2018年,三次产业比优化为6.3:36.6:57.1,服务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6.4%。

二是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根本动力。围绕“京津研发、廊坊孵化转化产业化”,下大力建平台、育主体、优环境、引人才,建起了清华、北大等27个协同创新基地和全省第一个国家级博士后成果转化基地,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居全省第二位,科技成果孵化总面积居全省第一位,目前我们正在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

三是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核心抓手。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正在加速推进,华为、富士康、京东、维信诺等一批超百亿元重大产业项目已经落地,中交新能源汽车、华大基因等项目正在洽谈。其中,总投资280亿元的维信诺第6代AMOLED项目达产后,将满足9000万部智能手机全柔性折叠屏需求。

四是坚持把对外开放作为重要支撑。连续20年承办的“5·18”经洽会,已经成为颇具影响力的国家级、综合性、对外经贸展会。目前我市拥有外资企业421家,包括3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和百余家跨国公司,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03亿美元。

(二)抢抓重大发展机遇,协同发展成果丰硕。我们把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廊坊最重大、最现实的机遇,坚持服从服务、合作共赢,全力推动交通、生态、产业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在服务支持国家重大历史性工程中加快发展自己。

一是加快规划编制。积极对接上位规划,基本完成了北京通州区与廊坊北三县协同发展规划体系、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规划体系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编制正在积极推进。这些规划的编制,为廊坊下一步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加快交通互联互通。廊坊境内现有7条铁路、8条高速公路和25条国省干道,路网密度居全省第一。廊坊高铁站每天有30趟高速列车进京下卫,实现了与京津半小时通勤。除了最南部的大城之外,其他县(市、区)都与北京通了公交车,市内与京津实现了交通“一卡通”。围绕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廊”,目前廊坊境内在建的铁路有3条,分别是京雄城际铁路、京唐铁路和连接北京两大机场的城际铁路联络线;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的铁路项目有4个。高速公路方面,目前在建的有2条,分别是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北线高速、津石高速;今年将开工建设的有3条,分别是京雄高速、京德高速和荣乌高速新线;列入规划中的还有3条。随着这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成,廊坊将形成与京津全方位对接的立体交通网络,廊坊市民出行将更加便捷,选择方式也将更加多样化。

三是加快产业对接。近几年,我市累计引进京津项目505个、资金2468亿元。今年2月26日,我们举办了北三县与北京市项目对接洽谈会,总投资28亿元的中冶总部基地、总投资50亿元的智慧电谷创新基地、总投资10亿元的国家京剧院文旅融合产业化基地等50个项目签约,计划总投资337亿元。

四是加快功能承接。紧紧围绕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我们扎实推进“通武廊”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涉及科技创新、文旅交流、医疗卫生共建等9个方面的合作事项正在加快实施。目前,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小学和北京五中、八中等6所学校已经在廊坊建立分校或开展合作办学,燕达医院在全省率先实现北京医保异地就医结算,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肿瘤医院廊坊院区建设已经签约,下半年将开工建设,首都儿研所等61家京津医院与廊坊开展合作办医。

(三)强力推进污染防治,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我们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加快建设首都生态涵养区和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一是大力度治理大气污染。廊坊作为京津冀治霾战场“1+2”核心城市、“2+26”传输通道城市,始终坚持源头防治、科学施治、全民共治。目前,全市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全部淘汰。我们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地区清洁能源取暖。环保部在我市召开“散乱污”企业整治现场会总结推广廊坊做法。全市4家钢厂已有3家整体退出,共退出钢铁产能1652万吨。今年将完成最后一家钢厂的整体退出,我市将全面建成“无钢市”。2018年,我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到52微克/立方米,下降率52.73%;与2013年相比,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下降38.89%,优良天数增加90天,重污染天数减少73天,为近年来最好。今年至今,我市PM2.5平均浓度已达到51微克/立方米。

二是全域推进水污染治理。全面开展流域综合治理、城镇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工业污水达标整治行动,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目前,全市180条河渠全部纳入河长制管理。所有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全面建成。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大幅提升。

三是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全面对标京津、对标雄安,在全市域努力做到“与京津雄生态规划一张图、生态建设一盘棋、生态保护一张网”,全面提升城市发展绿色竞争力。近年来,我市累计新造林227.69万亩,超过以前有林地面积的总和。森林覆盖率达到33.86%,林木绿化率达到37.98%,超过国家森林城市标准,在全省平原城市中位居首位。

(四)时刻牢记初心使命,民生水平显著提高。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每年拿出80%以上的财力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18年,我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0435元和16865元,位居全省第一和第二位,比新中国成立初分别增长144倍和414倍。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十多年保持全省最低。每年实施一批教育、医疗、交通、棚改等民心工程,全市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达到100%,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问题有效缓解,中学阶段教育的学校和学生数分别比新中国成立初增长了46倍、182倍。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服务机构6221个、床位2.4万张,形成了主城区10分钟医疗急救圈。我们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目前全市79.6%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到年底可圆满完成脱贫任务。我们切实兜住民生底线,低保、特困保障标准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平均保障标准全省第一。孤儿救助、“两残”补贴(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贫困生救助等保障标准全省领先。我们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市域被纳入京津冀都市现代农业区,6个县(市、区)被列入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域基本实现垃圾治理PPP模式。强力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我市被授予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

(五)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政治生态风清气正。我们把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实到推进各项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尽最大努力调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一是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各级党员干部自觉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始终保持廊坊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是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自觉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严格把好选人用人关,切实把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廊坊各级干部讲政治、顾大局,展现出团结奋进、昂扬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

三是坚持驰而不息正风肃纪。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强力抓好纠正“四风”和作风纪律专项整治。实施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解决问题“六个一”制度,在全市倡导干字为先、狠抓落实。在全省率先出台鼓励改革创新干事创业容错纠错办法,切实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70年风雨历程,70年春华秋实。廊坊这些年取得的所有成绩,是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包括广大记者朋友们大力支持的结果。

在推进廊坊发展的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廊坊的特殊区位决定了我们承担着特殊责任,必须始终把旗帜鲜明讲政治摆在首位,坚决扛起维护首都政治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安全之责,更加坚定自觉、更加迅速有力、更加准确到位地推动党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在廊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我们深深感到,面对重大机遇,唯有积极主动抢抓、全力担当作为,才能不错失机遇、不贻误发展,才能不留历史遗憾、不负时代重托,才能把廊坊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在全省发展中走在前列、作出更大贡献。我们深深感到,不集众志而不能为,加快廊坊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必须汇集最广泛的智慧、凝聚最广泛的力量,我们真诚恳请各位记者朋友一如既往地关心廊坊、支持廊坊,继续为廊坊发展鼓与呼,帮助我们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拼搏竞进,奋力开创新时代加快建设经济强市、美丽廊坊的崭新局面!

下面,我和我的同事贾永清常务副市长愿意回答记者朋友的提问。谢谢!

田德锋:谢谢冯书记,开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代表的新闻机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在这个关键阶段,廊坊市将如何在协同发展中抢抓重大历史机遇,加快推动高质量协同发展?

冯韶慧:非常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大家都知道,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这也是廊坊面临的最重大、最现实的发展机遇。廊坊地处京津之间的特殊区位,决定了我们是协同发展的最先受益者,也应该是最大受益者。总书记“2·26”重要讲话发表之后,我们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服从服务大局、积极主动作为,在严格落实各项管控要求基础上,全力推动交通、生态、产业等重点领域实现率先突破。可以说,廊坊这些年的发展,都是依托京津做好协同文章。经过这几年的不懈努力,协同发展已经奠定了坚实基础,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今后,我们将着力在五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进一步明晰发展定位。我们确定廊坊在协同发展大格局中的功能定位是“四区一城”, 就是要建设与京津协同发展示范区、发展临空经济对外开放引领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先行区、高端高新产业聚集区和京津走廊生态宜居城市。

第二,进一步搞好规划对接。认真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积极对接上位规划,围绕推进北三县与通州区协同发展和推进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控、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的要求,积极构建规划体系,加快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用科学的规划,确保各项建设科学有序、加速展开。

第三,进一步打造三大增长极。一是推动北三县也就是三河、大厂、香河与通州区协同发展,加快融入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北部增长极。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旅游、医药健康和总部经济,积极构建与通州区分工明确、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二是推动中部县(区)包括广阳、安次、永清、固安和廊坊开发区积极融入临空经济区建设,打造中部增长极。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全力保障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通航基础上,加快推动临空经济区和综合保税区建设,大力发展航空物流、航空保障、高端服务等临空指向型经济,努力将其打造成为河北经济增长的新高地。三是推动南三县霸州、文安、大城融入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打造南部增长极。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特别是围绕入驻雄安的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谋划建设一批孵化转化、生产加工、服务保障基地,加快产业链配套衔接。

第四,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我们确定今年是廊坊的基础设施建设年,积极借助国家重大历史性工程配套设施建设的有利契机,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加快推进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北线高速廊坊段建设,配合省推进津石高速建设,做好京雄、京德、荣乌高速新线等雄安新区周边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加快京雄城际铁路、城际铁路联络线、京唐铁路建设,做好天津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联络线、廊涿城际铁路等轨道交通项目前期工作。

第五,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在工作机制上,与通州、大兴和北京市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抽调精干力量,组建工作专班,随时沟通协调,定期开展对接,共同推动重点工作落实。目前,北三县与通州区协同发展6个方面、17项重点工作正在加快推进。在招商机制上,坚持组织对接和市场化对接相结合,制定了北三县2019-2021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产业项目两个三年滚动计划清单,推进项目精准对接合作。在服务机制上,积极借鉴北京市做法,为企业量身定制“服务包”,提供“一对一”管家服务。目前,北京市与廊坊北三县项目推介洽谈会签约的50个合作项目已有45个取得实质性进展,其中30个已开工建设或展开合作。

总之,我们希望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努力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推动廊坊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进展和成效。谢谢!

河北日报记者:近年来,廊坊坚持去旧育新并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和经验。请问,廊坊在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上有哪些思路和具体举措?

冯韶慧:这个问题请贾永清常务副市长回答。

贾永清:非常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廊坊产业转型升级的关注关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的重要指示,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推动“去调转”联动发力、破立并举、消长结合,在去旧育新中加快构建具有廊坊特色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一是坚决去,全力做好钢铁去产能“加减法”。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建设“无钢市”这一要求,即使暂时损失GDP和财政收入,也要为未来赢得更大的战略空间。两年来,我们克服各种困难挑战,探索运用“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政策支持”的市场化模式,整体退出3家钢铁企业,化解产能1652万吨,安置职工1.8万余人,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全员安置“零上访”。今年,我们将整体退出最后一家钢铁企业,实现全市域钢铁产能“清零”。在推进钢铁去产能的同时,我们积极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建成霸州都市食品产业园、谋划建设安次“光子城”产业园,努力走出一条以企业转型再造、促产业升级、带区域转型的新路子。

二是主动调,全力下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先手棋”。廊坊传统产业历史悠久、分布集中,主要有三河汽车改装及零部件、香河家具、霸州特色定制家具、文安人造板、大城绝热节能材料等七个传统特色县域产业集群,2018年营业收入734亿元,税收20亿元。近几年,我们以“千企转型”行动为抓手,通过整合重组、技术改造、工业设计等多种途径,加快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跃升。2013年至2018年,全市共实施技改项目3698个,完成技改投资4005.7亿元,技改投资和工业企业利润年均分别增长11.5%和4.4%。比如,文安县人造板企业从3000多家整合重组到200多家,质量效益大幅提升,税收是整合前的两倍以上;再比如,霸州市金属玻璃家具产业通过加强研发设计、推动智能制造,竞争力明显增强,产品出口量占全国同类商品的65%。

三是加快转,全力打好培育新动能“组合拳”。我们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培育新动能的重要动力,截至2018年底,全市省级以上高新区数量和孵化器总面积均居全省第1位,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7753家,仅去年就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91家,同比增长51.6%;同时,立足区位优势,积极引进京津科技创新资源,全市2200多个在孵企业和创新团队有40%来自京津,累计签约成果转化项目近千项,可以说,“京津研发、廊坊孵化转化产业化”格局正在加快形成。我们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培育新动能的核心抓手,2013年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占省市重点项目比重始终保持在50%以上,2018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居全省第1位,投资400亿元的华为云计算中心、280亿元的维信诺第六代AMOLED、155亿元的京东集团电子商务产业集群、34亿元的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等一批高端产业项目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建成投产或加快建设,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正加速形成。我们坚持把发展主导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作为培育新动能的主攻方向,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健康和临空经济“3+1”主导产业以及影视文创、电子信息等“7+6”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预计到2022年营业收入达到4117亿元,实现翻番。

韶慧书记刚才介绍,2018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11:54:35调整到6.3:36.6:57.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31.7%,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76.4%,这标志着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决策部署,继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系列三年行动计划,着力壮大市域主导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在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上下功夫、补短板,加快积聚高端高新产业要素,加快打造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廊坊实现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谢谢!

新华社记者:近年来,廊坊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不仅在全省率先退出国家74个重点城市倒排“前十”,而且“退十”的基础不断巩固夯实。请问,廊坊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上采取了哪些措施,下一步有什么工作安排?

冯韶慧:谢谢这位记者,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廊坊地处首都生态“护城河”的最前沿,担负着建设首都生态涵养区和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的重大责任。可以说,大气污染防治是我们近年来面临挑战最大的一项工作,是我们下了最大气力的一项工作,也是取得了明显成效的一项工作。

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2016年,廊坊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省率先退出“倒排前十”,得到环保部和省委、省政府肯定。2017年继续改善,在74个国控城市中倒排第13名,在2017-2018年度“2+26”城市秋冬防考核中排名第一。2018年持续向好,在169个国控城市中倒排第39名,PM2.5平均浓度下降到52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下降了52.73%,达到近年最好水平;优良天数222天,较2013年增加了90天。廊坊的天更蓝了、空气更清新了,人民群众的蓝天幸福感明显增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探索出了具有廊坊特色的大气污染治理模式。

一是立足长效抓机制。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大气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将环保工作任务细化分解为169项具体措施,落实到40个职能部门,建立起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责任体系。市、县两级党政主要领导定期专题调度和微信群实时调度,构建起靶向治理的快速反应机制。

二是强力攻坚抓治理。在优化能源结构方面,三年完成“煤替代”工程99万多户,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地区清洁能源“全覆盖”。淘汰所有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拆除39个城中村和危陋小区,实现主城区热源切换,全面提升了清洁能源供热水平。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两年动态排查整治“散乱污”企业13791家,并率先构建起防反弹长效机制,环保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散乱污”整治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在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方面,对过境重卡实施远端分流和近程管控,对城区内货车实施证卡管理、限量限时限路段通行。淘汰“黄标车”15.9万辆、老旧车7198辆,3年推广新能源标准车9878辆。同时,打通外环路西南环线等12条“断头路”,划定公交专用道,鼓励绿色低碳出行。

三是科学精准抓联防。我们与中组部“千人计划”专家深度合作,组建廊坊PM2.5特别防治专家组,60多名专家和工作人员常驻廊坊, 开展专家“坐诊”、实施精准治霾。率先在全市147个乡镇(街道)、园区设立环保所,90个乡镇、30个园区建设空气质量监测站,建成了覆盖全市的大数据监测平台。严格落实京津冀区域联防联控联治措施,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有效实现削峰降速。

四是铁腕执法抓惩戒。持续开展“利剑斩污”等执法行动,严格督导检查和考核问效,仅2018年就对涉气企业立案925件,处罚4091.77万元;对8个县(市、区)和23个乡镇31名负责人实施约谈、问责。

大气污染防治任重而道远。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总书记“不松劲、不动摇、不开口子”的重要指示要求,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大气污染防治各项决策部署,高质量高标准抓好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全力打好去产能、散煤整治和清洁替代、机动车污染防治、扬尘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业污染深度治理、重污染天气应对六大攻坚战,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坚决当好首都生态“护城河”。谢谢!

河北广播电视台记者:众所周知,民营经济较为发达是廊坊发展的优势所在、动力所在、潜力所在。请问,廊坊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冯韶慧:这个问题请贾永清常务副市长回答。

贾永清:正如这位记者朋友所说,民营经济确实是廊坊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压舱石,在全市经济中举足轻重。目前,廊坊民营市场主体近37万户,占市场主体总数的97.9%,贡献了全市72%以上的GDP、90%以上的财政税收、93%以上的农村居民收入和95%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廊坊连续六次获得“全省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市”称号,全省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县十强中,廊坊占4个,全省民营企业百强中,廊坊占到12家。廊坊民营经济非常活跃,涌现出新奥集团、华夏幸福、荣盛集团、宏泰发展、燕达集团、汇福粮油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有影响的知名品牌企业。

一直以来,我们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努力营造尊商、亲商、护商、爱商的社会氛围,让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有地位、有实惠、有信心、有作为。具体来讲,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举措。

一是在加强政策扶持上聚焦聚力。我们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23条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实体企业发展的措施》等一系列务实的政策举措,设立了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产业协同发展基金、创业创新投资基金等总额达150余亿元的各类扶持资金,并设立了“市长特别奖”,对全市优秀民营企业进行重奖,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发展。同时不折不扣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仅上半年就为民营企业减免税费20亿元,预计全年可达73.6亿元。

二是在引领转型升级上聚焦聚力。去年以来,我们重点实施了千企转型促推工程、品牌质量提升工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行动等系列措施,推动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比如,筛选1000家实体工业企业,实施三年转型培育工程,加快推进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工艺改进;制定出台了鼓励支持企业创新的“1+4+N”政策体系,涉及15个方面、168条,重点奖励扶持设立研发机构、建立创新创业基地的企业,有效提升了企业创新活力和竞争实力。举几个例子,新奥集团自主研发的100千瓦微型燃气轮机,填补了国内空白,性价比优于国外燃机;汇福粮油引进世界一流技术、设备和人才,生产的一级大豆油占到北京市场份额的70%,入围“中国食品工业十强企业”;华元机电公司自主研发的定向穿越技术和施工水平达到了世界先进;华美集团凭借绝热节能技术和产业优势,成为中国驰名商标、亚洲十大创新力品牌;金秋木业、兴山木业等企业参与多项国家标准制定,等等。

三是在优化营商环境上聚焦聚力。我们立足于打造“流程最优、时限最短、成本最低、服务最好”的营商环境,以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为抓手,持续优化提升审批服务效能,推出了马上办、加速办、网上办、省心办“四办”服务承诺,202项审批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审批效率平均提高75%,在线行政审批上线率达到100%。积极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将社会投资类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由230个工作日压减至52个以内。实施企业开办再提速行动,企业开办时间由20个工作日压减至2.5个;企业登记实现全程电子化“一网通办”,从申请到取得电子证照最快仅需1小时。

四是在深化企业帮扶上聚焦聚力。针对部分民营企业面临的融资难、用工难、创业难等实际问题,市委、市政府大力开展“服务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年”活动,实施了市县领导包联企业、政府企业面对面、政银企对接等专项行动,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在对接服务企业方面,我们建立了线上线下“双线”服务模式,去年以来依托政企服务直通信息化平台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489个、通过常态化的政府企业面对面沟通对接帮助企业解决问题1230多个。在政银企对接方面,今年以来我们共组织对接活动146次,融资对接项目907个,意向投资额达181亿元,帮助了一大批企业缓解了融资难题。

对廊坊来说,民营兴则廊坊兴,民营强则廊坊强。我们将以更大的决心、更优的政策、更好的环境全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我们诚挚地邀请国内外企业家到廊坊投资发展、安家兴业,也诚挚地欢迎媒体记者朋友多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廊坊广播电视台记者:据了解,2017年廊坊全面提高了城乡低保、特困人员基本生活补助、困难残疾人生活补助、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孤儿救助、贫困高中生救助6项社会救助标准,平均保障标准达到全省最高。请问,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方面,廊坊下一步有何安排?

冯韶慧:这个问题提得好。由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刚才,我介绍了廊坊在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上的一些做法,可以说自己跟自己比,或是在省内比,我们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与京津比,与广大群众的更高期待比,还有不小差距。比如,我们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保障水平还不高,幼儿入园难、中小学大班额和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下一步,我们将着力抓好五方面工作:

一是深入实施民心工程。去年我们拿出505.6亿元用于民生支出,占到公共预算支出的81.5%。今年我们继续加大民生投入,实施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市政管网改造、冬季清洁取暖、人居环境整治、公共交通建设等23项民心工程。截至6月底,全市实现民生支出254.2亿元,占公共预算支出的79.1%,同比增长4.5%。

二是坚决兜住民生底线。解决好落实“两不愁、三保障”面临的突出问题,年内确保完成剩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切实做好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下岗失业职工等重点群体就业保障工作,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全面完成医疗、养老、工伤、失业等社会保险扩面任务,深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三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今年以来用于教育支出58.4亿元,同比增长30.1%。继续推进主城区教育扩容提质三年攻坚行动,实施学前教育普及工程,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推进学校建设,今年实施34个中小学、幼儿园新改扩建项目,确保18个中小学、幼儿园续建项目开工建设,25个在建项目年底前完成建设。同时,我们将积极引进北京优质教育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力争年底前消除超大班额。

四是着力提升医疗水平。以廊坊市人民医院、管道局医院为龙头,建设4个专科医联体,推动市级医疗资源向县、乡下沉。以各县级综合医院为平台,每个县(市、区)至少建立1个医共体,推进县级医疗资源向乡、村下沉,最大程度方便群众就近就医。实施基层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双提升工程”,加强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和村卫生室规范化管理。积极引进更多优质医疗资源,推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肿瘤医院廊坊院区早日开工,加快市第三人民医院与北京佑安医院合作进程,推动与北京医疗机构合作共建的5个跨区域专科联盟加快落地。

五是加快发展文体事业。持续深化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积极创建全国版权示范城市、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上半年组织“七进”演出630余场。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培育打造“月来月有戏”精品演出年品牌,成功举办“幸福廊坊”文化艺术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廊坊建市30周年美术作品展等活动。推进美丽乡村农民健身工程、居民社区健身工程、市区精品游园健身工程,着力打造“15分钟健身圈”。此外,廊坊还是河北华夏幸福足球队的中超主场,我们欢迎记者朋友来廊坊观赛。谢谢!

长城新媒体记者: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扩大对外开放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一个新兴城市,廊坊在开放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今后着力点在哪儿?

冯韶慧:这个问题请贾永清常务副市长回答。

贾永清:感谢记者朋友,正如您所说,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法宝。近年来,廊坊借势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增强开放意识、拓展开放空间、筑牢开放平台,在开放发展上作出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扎实成效。

一是把开发区作为开放发展的主战场。廊坊经济发展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园区经济”。自1992年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已达到14个,包括2个国家级开发区。全市开发区以不到4%的土地,聚集了80%以上的产业项目、90%以上的新兴产业,贡献了70%以上的GDP和税收、90%以上的实际利用外资。特别是近几年,我们着力在开发区改革创新和提档升级上下功夫,初步走出了具有廊坊特色的新路子。比如,2015年,京南·固安高新区开发建设模式入选全国第一批PPP项目典型案例;2017年,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机构编制、人事薪酬、行政审批、投融资平台“四项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也被国家商务部推广。再比如,2018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廊坊出口加工区整合优化为综合保税区,今年6月顺利通过了国家验收。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从软硬环境打造、管理模式创新、土地集约利用等方面入手,着力提升开发区建设水平和发展能级,把开发区进一步建设成为开放型经济的聚集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行区。

二是把“引进来、走出去”作为开放发展的主抓手。在“引进来”方面,我们立足“大招商、招大商”,坚持靶向思维,围绕我市“3+1”主导产业定位,制定了全市招商引资工作指南和年度精准招商行动计划,以在美国、荷兰、德国、以色列等国家设立的招商引资联络处和创新中心为支点,积极开展境外招商活动,多年来共引进世界500强企业30多家、跨国公司百余家。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廊坊投资兴业或与廊坊开展经贸合作。在“走出去”方面,我们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域内优势企业开展国际合作,涌现出一批成功案例,如新奥能源在越南建立城市燃气投资发展公司、华夏幸福在印尼建设产业园、荣盛集团在捷克投资建设温泉旅游度假村、华路天宇公司在智利建设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和装配式建筑住宅等。2018年底,我市有78家企业对外投资,遍布6大洲27个国家和地区,对外投资中方投资额、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分别累计完成41亿和146亿美元,居全省第二和第一位。

三是把会展经济作为开放发展的突破口。会展经济是廊坊对外开放的优势和特色。自2000年以来,中国·廊坊国际经贸洽谈会已连续举办20届,我们借助这一国家级、国际性综合会展平台,每年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每年结识一批国内外新朋友,每年实施一批重点城建工程,廊坊的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开放度大幅提升。与此同时,我们还常态化举办中国(廊坊)农产品交易会、中国国际管道大会、中国国际电梯展、中国渔具展等重点展会80多个,年展出面积达到160万平方米,被评为“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优秀会展城市”。

刚才韶慧书记介绍,廊坊是一座因改革开放而兴的城市。过去廊坊的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廊坊的发展,也必然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当前廊坊扩大对外开放面临的条件和机遇很多,特别是随着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即将通航启用,廊坊将成为一座连通世界的空港城市,为全面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无限空间和巨大动力。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机场是国家发展新动力源”的要求,依托我市域内100平方公里的临空经济区和周边广大地区,围绕发展航空科技创新、航空服务保障、临空高端服务、航空物流等重点产业,面向全球聚集高端要素资源,瞄准世界500强、跨国公司、知名企业,精准制定重点招商目标企业清单,加快构建临空指向型产业体系,全力打造全新的对外开放战略平台。

相信未来的廊坊一定是更加开放的廊坊,一定是高质量开放发展的廊坊。谢谢!

田德锋:我们提问环节进行到这里,最后请冯书记再讲几句。

冯韶慧:衷心感谢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对这次新闻发布会的精心组织和周密安排。衷心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在这里,我代表廊坊市委、市政府,诚挚邀请在座的各位领导、各位记者朋友,多到廊坊走一走、看一看,多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田德锋:今天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本报记者 王泽明 刘杰 整理)

上一篇:新华社|廊坊:百姓乐享京津冀协同发展红利
下一篇:从十大亮点看2019年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