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记者庞超)河北融入京津的脚步越来越快,协同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3644个、3327.9亿元,这是今年1至10月我省从京津承接和引进项目、资金的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两项指标分别增加0.6%和21.1%,创历史新高。
数字的攀升,见证了我省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主动对接、融入京津的新进展、新成效。
今年初,我省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对河北的功能定位,编制完成建设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4个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河北的功能定位、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体系等,勾画出我省全面落实这项重大国家战略的发展路径。
在一系列顶层设计的指引下,全省各地积极行动,精准确定承接功能分区、精准构建承接平台、精准打造承接环境,一个个大项目纷纷汇聚。
在沧州,北京现代沧州工厂投产。该项目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河北引进投产的最高质量、最大体量的产业协同项目,仅用18个多月就完成了厂区建设,创造了世界同类汽车工厂的最快速度。
在张家口,阿里巴巴张北云计算中心启用。张家口服务京津实现了由输煤、输电到输数据的转变,也有力推动了该市的产业结构调整。
在唐山,首钢京唐二期启动。项目建成后,将批量生产填补省内、国内空白的钢铁产品,唐山有望成为国内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精品钢铁生产基地……
项目越聚越多,质量越来越高。今年以来,我省主动借助京津创新资源,着力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打造创新发展战略高地。省发改委统计数字显示,今年以来,我省与京津合作共建科技园区55个,引进和转化科技项目550项,吸引1300多家京津高新技术企业落户河北,这些项目成为引领河北转型升级的新动能。
从项目承接到产业联动,由点带面,河北与京津携手合作,加强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链重构,一个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协调发展的产业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合作模式丰富了,分工协作更紧密。从北京大红门商贸市场向我省搬迁,到北京二商集团在河北建设5大生产加工基地,再到中关村正定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基地开工……河北与京津共同打造了主要集中在批发市场和商贸物流领域的整体搬迁模式、以传统制造为主的总部基地模式、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研发转化模式。
直面协同难题,创新机制体制。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明确了“4+4+2”利益分享模式,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实现了跨区域监管,资金、利益、管理运行等问题逐一化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初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