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明实践
[ 学者讲核心价值观 ] 爱国:家国天下 爱国如家

  爱国,是公民应有的道德情操,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第一个价值准则,爱国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动力,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撑。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爱国传统,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都体现出真挚的爱国情怀。

  家国同构,修齐治平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中,国家并非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往往被置于“家国天下”的文化格局和政治理想之中来理解。《大学》有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齐治平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由近及远,由己及人,将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也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道路,既指明了行远自迩、登高自卑的修习次第,也包含着身国同构、家国同构的文化观念。孟子在解释“天下国家”时也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个人修身的意义在于,由身家而家国,由家国而天下,不仅是现实空间疆域的不断扩大,也是人生精神境界的不断升华。因此,“家国天下”理念所建构的文明共同体,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不单纯是指向个人,也不单纯是指向家庭、社会、国家,既关注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又致力于各个人通过普遍联合形成“真正的共同体”,不论是个人还是共同体,都期于达到“止于至善”的理想境地。

  家国情怀,爱国如家

  “家国天下”的文化格局和情感认同,根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传承之中,积淀而成为共同的文化心理和价值取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与国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是国的缩影,国是家的延续,爱家升华为爱国也成为必然的选择。程颐说:“学者不可不道世务。天下事譬如一家,非我为则彼为,非甲为则乙为。”爱国情怀,天下意识,担当精神,这是为学者必备的胸襟和格局。正如孟子所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在家国情怀的指引下,古代先贤站在天下的立场上思考中华民族的命运和治国理政的道路。孟子提倡以仁治国,他说:“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执政者如果不为百姓的利益着想,就会威胁到国家的生存,失去执政的合法性。荀子提出以道治国,他说:“国者,天下之制利用也;人主者,天下之利势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国君持道治国,则国泰民安,反之则灾难相随。

  以身许国,忧国忧民

  近则身家,远则天下,在中华民族的命运共同体中,爱国主义传统源远流长。这些爱国思想,不仅表现为对于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悠久历史的自豪,灿烂文化的认同,而且也表现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忠贞不渝的报国情怀。翻阅典籍,表达爱国情感的诗歌随处可见。比如,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李白的“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徐锡麟的“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等等。

  在历史上,为了维护祖国的统一,捍卫祖国的尊严,无数仁人志士以身许国,抗御外侮,谱写了一代代的爱国史诗,树立了一座座的爱国丰碑。比如,苏武牧羊,不失气节;班超辍业,投笔从戎。岳飞精忠报国,其《满江红》词云:“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文天祥视死如归,其《正气歌》诗云:“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他们为了国家赴汤蹈火,为了正义不避祸难,留下可歌可泣的事迹彪炳青史。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习近平同志指出: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在新的历史时代,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把个人的事业和人民的福祉相连,把个人梦想和国家梦想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蒲宏凌 任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室)

 

上一篇:[ 学者讲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形态探析
下一篇:河北发布第四批“2016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最美河北人”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