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建议】
作者:仉媛(唐山师范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他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状况总体上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对社会主义公德规范大多数是认同的,但在多元思想冲击下也呈现一些新的特点,突出体现为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在部分大学生群体中滋生蔓延,功利性倾向有所增强。在此背景下,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使命。作为大学生成长的摇篮,高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凝聚共同价值追求的重要场所,肩负着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任务。掌握科学方法、开拓有效途径,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讲求人性化、接地气。面对文化多元、价值多元的当今社会,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理论宣传思想教育的工作方式已不能适应现状,高校教师应重构话语体系,改自上而下的理论说教为平等对话,改“一厢情愿”为双向交流。在注重理论教育的同时,还要注重增强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好其主体作用,帮助他们在多种社会思潮和多元价值观中进行鉴别和选择,引导大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性化、接地气的教育形式还应注意在细微之处求落实。实践中,可以开设一批大学生喜闻乐见、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开课”,在普及知识的同时增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鼓励社会各界人才进校园,分享成功经验,传递正能量,潜移默化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另外,开展志愿服务、奉献爱心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方式。例如,可以充分运用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媒体形式,借助平台传播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发挥其正面宣传的舆论引导作用,让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讲求常态化、善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解决的是最深层次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不懈。因此,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讲求常态化,避免“一阵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常态化的前提是建立相应的长效机制,将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度化,进而促其转变为每一个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实现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常态化,要善于运用创新思维。例如,高校思政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我们可以通过推进教育形式的创新,实施思政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深化课程综合改革,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政课。可以从比较具体的切入点抓起,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持续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学、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全过程。同时,还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细分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对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合理安排与选择创新。
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讲求系统化、拼合力。每个人的价值观均来源于其所生活的社会,它是一定社会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潜移默化地濡染和塑造的结果。因此,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不是“高校专属”,它应当是一项系统工程,社会各界都应积极参与,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合力打造有利外部环境。各级政府应发挥好政策导向作用,公共传媒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家长的行为示范和良好的家风也是直接影响价值观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此外,核心价值观教育还需要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联合培养等社会实践平台,如企事业单位应积极给大学生提供更好、更多的见习实习机会,让他们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增强改造社会的胆识能力,从而更好地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13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