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明实践
以“孝道”为切入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和命脉在哪里?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从总书记的讲话中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始,必须从中华传统美德入手。

孔子说:“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是一切教育的开端。有了“孝”这样的价值观,就能派生出很多优秀的品格。孔子说:“教人以孝,忠可移于君,顺可移于长。”教以孝道,他的忠诚就可以转移到对集体、对组织、对国家的忠诚,他的和顺和善就可以迁移到对长辈、同辈、同学、同事及他人。如果大家都有了孝心,对自己的父母好,就会对同学的父母好,对同事的父母好,就会对一切天下的父母好,就会尊老爱老,就会服从服务于集体、组织、乃至国家,所以孝的力量是非常伟大的,是真正核心价值观的根基。孔子又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说一个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人,喜欢对抗上级、组织、国家的人是很少有的,而不喜欢犯上的,却喜欢作乱(打架、斗殴)的,这样的人还没有,所以说孝弟是做人的根本。孔子还说:“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父母最关心我们哪些方面呢?一是身体;二是品德;三是学习。对于学生来说,重视和做好这三条就是立身之道,将来才有可能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学习是重要的立身之本,自己有了立身之本,实现经济独立,然后再反哺父母,我看这就是孝。以上讲这么多,就是要说明一个道理,孝是传统道德精髓,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根基,如果重视孝道教育,把孝心根植于我们心中,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解决。由此可见,我们传统文化、传统道德当中强调的孝道就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观的源泉。所以,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也应该以孝道教育为切入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那么,作为基因当中的根基,“孝道”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下面我们就梳理一下孝道这个基因的历史发展脉络。

从历史上看大凡政治清明、经济强盛、国家繁荣的时代,莫不是以“孝”道行之。

早在三代(尧舜禹)的时候,实行的禅让制,是一种原始共产主义状态,政治上非常清明。尧为什么把天下禅让给舜,因为舜是一个至孝贤德的人,开创了上古文明之风。周文王是一个至孝的人,文王继位之后,更是以孝著称,以德治国,成为了人民的表率,周才开创了八百年基业。这个时候还产生了老子、孔子这样的大圣人,还有诸子百家等。《孝经》也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秦朝虽统一天下,但秦始皇焚书坑儒,治国不德,正道不行,所以只传了二世。《女孝经》就产生在唐代,是唐朝一个散郎侯莫陈邈之妻郑氏所撰,李世民之妻长孙皇后也做有《女则》三十卷,记述历代后妃的感人事迹,李世民看后感动得痛哭流涕。唐代的另一个大贡献是把孝道法制化,把不孝列为十恶之首,即使是大赦天下,也不免刑罚。宋也把“孝”引入到了官员选拔之中,实行举“孝悌廉让”和“孝悌力田”者为官的制度,历史上就有记载宋代“计口察孝廉如汉制”,宋代的著名画家李公麟还画有《孝经图》,可见当时十分重视孝道。元代虽是游牧民族,但也提倡孝道,二十四孝就是在元代出现的明代监察御史王相的《女四书》成为家庭女教读本。清康熙皇帝以“以孝道治天下”,确立了清朝的道德标准就是“孝”,还把程朱理学作为官方的哲学,康熙九年,皇帝向全国颁布“上谕十六条”,其中“敦孝弟以重人伦”列为了第一条。雍正皇帝继位第二年就颁布了《圣谕广训》,同样把孝敬父母放在了第一位。清代科举考试的题目大多来源于《孝经》。康熙、乾隆年间,皇帝还多次置办“千叟宴”,以表朝廷尊老爱老之心。在清代的乾隆年间我国的经济文化还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刚才我们梳理了一下孝道的传承。由此可以看出,从上古三代到现在四千年,“孝悌”都是我们所遵从的,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寻常百姓家,都是以孝为本,以孝为续。可见,孝道有着深厚的根基,有着永续的血脉。而历史延续到了今天,到了我们这一代,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下去。正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不能割断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我们为什么要孝亲,理由是什么,依据是什么呢。我个人总结:叫做亲有四恩,孝有四本。

亲有四恩。生身之恩。《诗经》当中有一句话:“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意思是父母生养子女的劳苦难以尽言。养生之恩。《诗经》当中有一句话:“哀哀父母,生我劳瘁。”意思是说父母生养孩子,含辛茹苦,呵护备至。育生之恩。《三字经》上讲“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窦燕山家资殷富,为人善良,设塾办学,不拒贫穷,他的五个儿子在他的教育下,个个中进士 ,做高官且为官清正,美名传于后世。家喻户晓的《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中都饱含了父母对孩子成才的期盼和在教育子女方面的良苦用心。顾生之恩。《诗经》当中还有一句话:“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对子女的照顾和保护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父母十恩当中有一恩叫“究竟怜悯恩:父母恩深重,恩怜无歇时,起坐心相逐,近遥意与随。母年一百岁,长悠八十儿,欲知恩爱断,命尽始分离。”

出于对父母恩德的感动,在我校知恩广场的父母十恩图“序”中,我们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我之父母,孕我生我,养我育我,终生顾我。

孕我之日,藏爱于心;生我之时,寄情于身。

嗷嗷待哺,体血化乳,襁褓之中,吐甘咽苦。

屎尿加身,虽秽犹欣,就湿推干,情愿心甘。

三年之内,怀抱之中,生我三年,始免于怀。

教我走路,人生起步,教我学语,如钟如吕。

教我做人,行义由仁,教我处世,洞明悉数。

送我求学,迎寒沐暑,我之安危,牵肠挂肚。

家计艰难,心身劳苦,盼我成才,莫自肯顾。

儿女有疾,心忧重重,儿女远行,心挂如空。

儿女归来,开心释怀,问长问短,心有所牵。

衣食住行,必在其中,品格修养,尤为看重。

行为不端,以泪洗面,行为端方,父母心香。

我之所在,亲心所在,我之所立,亲心所系。

一生一世,不可分离,永生永世,恩情常系。

孝有四本。人伦之本。孟子说:“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就是说父子君臣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孟子还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意在说明得亲顺亲是为人为子的根本,是做人的开始。孝就是人之大伦。一个人只有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才能处理好与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只有处理好家庭成员的关系,才能处理好社会成员的关系。所以,成人成才必从“孝”中走来,而家败身亡很多情况下也由不孝导致。为德之本。孟子说:“亲亲,仁者;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孝悌就是行仁行义,不需要什么别的,就可以通达天下。为政之本。《中庸》中说:“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焉。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得父母之心者,才能得朋友之心,得朋友之心者,才能得到上级官员的信任。大道至简,为官之道,不外如此。为福之本。《中庸》里说:“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过去过年贴春联总有一款横批,叫做“五福临门”寄托了人们的希望,什么是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好德,五曰善终。怎样才能修得五福临门呢,那就是“孝”,大孝的人就是有大德的人,这样的人能得到官位或有其事业,能得到俸禄或奖赏,能得到贤名美名,甚至名扬天下,青史垂名,能得到长寿的福份。《诗经》里还有一句话:“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孝子永不停止地尽孝,上天会永远赐福给这样的人。这就是忠孝传家久,天赐福泽长。

因为亲有四恩、孝有四本,所以孝亲报恩就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的基本道德遵循、重要道德操守。因此,在为父母十恩图做跋时,我们写下了这样一段感言:

 父母之恩,山高水长,四海宇内,莫可与量。

为人子女,孝乃大义,德之根本,植立天地。

虽居庙堂,亦应忧亲,虽处江湖,亦应念恩。

乌鸦反哺,羊羔跪乳,莱子斑衣,杨香打虎。

孝亲报恩,典不胜数,大德美行,光照千古。

我思考了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轰轰烈烈,还是润物无声呢?二是支离破碎,还是完整系统呢?三是单纯传授,还是学、习结合呢?四是学校单兵作战,还是联合家庭合战呢?五是要不要营造环境氛围呢?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润物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总书记讲话明确指出了价值观教育的基本方式是润物无声,是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用好的作品教育人,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果、可持续。当然这种形式就是与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相对立的,过去我们更多追求的轰动、热烈,大而化之,恰恰是这样,所以效果只是一时,不能长久。前几天在北京四中听北师大副校长陈丽教授讲了这样一小段话,她对于丹说:“于教授您讲的真好,每次听您的报告都会热血沸腾,但过后什么都没记住,”她说:“我和于教授讲这个不是开玩笑,这是真的。”陈丽教授的话实际上也在启发我们,教育不能是热热闹闹的,需要静静地办学,略去浮躁,润物无声地搞价值观传统道德教育。这就是说,我们要编好的作品进课堂,使价值观教育入头脑、入灵魂,长期持久地影响孩子们。

过去我们道德教育的内容有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支离破碎,想起什么搞什么,需要什么搞什么,现成的有什么搞什么,这样的话很难形成对道德的基本认识、完整认识,不容易产生良好教育效果;二是针对性不强,幼儿园背弟子规,小学背弟子规,中学也背弟子规,到底哪个阶段适合,每个学段需要什么,不能不加选择,更不能不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三是照搬照抄,没有自己的东西,统统拿来不一定适合,自己整编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正是基于这些认识,我们才在高中段整编了《仁义孝》的校本教材。高中是三观形成的关键期,尤其是价值观。孩子们应该形成什么样的价值观呢?在我们的问卷调查当中,孩子们赞成孝道,愿为孝行,但不知道为什么要孝,怎么做才是真的“孝”,没有形成孝的强烈意识,也没有形成孝行的习惯。这就是说孝道教育在高中具有针对性和迫切的需求性。义是高中生孩子们心中的道德标准,但往往讲的是小义,小哥们姐妹意气,而不知什么是大义,如何行大义,义在高中的教育同样具有认同性、针对性和需求性。博爱、友善是仁的要求,仁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在高中道德教育中要让孩子们树立这样的标准,追求这样的价值观。因此,我们整编的校本教材叫做《仁义孝》,实际上既是一个传统美德读本,又是一个价值观教材。

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没有真正内化为学生的品格呢?我个人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学和习的脱节造成的。《论语》开篇之言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学习”,学和习是两个过程,学是知识、理论层面的,习是练习的、实践的层面的,两个过程统一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从文化课学习上看,只有学没有练,肯定是形不成技能的。由此,我们就要把这个方法或过程迁移到道德学习上,如果只是一味地学、讲,不去做,不去实践,肯定形不成品德、品格。那么我们就想了,道德教育要把学和习结合起来,要在点点滴滴的道德实践中内化生成良好道德品质。我们整编了育德作业五十件事,在高中三年完成,高一、高二各完成20件,高三时完成10件。作业的内容以为父母为家庭做事为主,进而为集体为社区做事。我们这样做也正好切合了总书记的要求,他讲到:“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在落细、落实、落小上下功夫。”

教育确实是系统工程、立体工程,过去叫做三结合教育,即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结合起来进行教育。我们就把育德作业主要设置在家庭和学校这两个场所,寒暑假育德作业再考虑设置在社会场所。比如:为父母送上一杯热茶,陪父母聊天30分钟,给父母做一盘菜,计算家庭生活成本等就是平时的育德作业内容。这样家长就成为了平时育德作业的重要参与者和监督者。实践证明,家长非常欢迎学校的这一做法,十分积极并认真地配合学生完成育德作业,真实地填写反馈表,上传电子作业和电子评价。育德作业工作不仅促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提升,还改善了家长与学生的关系,促进了和谐家庭建设。

环境育人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总书记也明确提出了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的氛围。那么我们就想首先在学校营造起浓厚的传统道德的教育氛围。一方面我们在校园内营造良好氛围,甬路旁、草坪中、石景上、围墙上随处可见名言警句,如“君子忧道不忧贫”,“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等,一方面我们在教学楼、宿舍楼内制作悬挂了涉及“仁、义、礼、智、信、孝”六个方面的一百多个小故事,再一方面,在学校中心广场建设了以父母十恩图为主要内容的知恩广场,在学校西南角建设了五千平米的励志林,其中建有先秦、唐、宋元、明、清五个园子,有各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重要事迹、重要成就和励志名言等。此外,我们安排了每两月一次的育德报告会,每两月一次的读书报告会,每年一次的成人礼仪以及走向社会参观廊坊好人馆等一系列校园内外学生活动,以此进一步丰富和浓厚价值观教育的氛围。

(作者单位:廊坊八中)


上一篇:河北十大优秀志愿者标兵等揭晓:“文明大厂人”志愿服务等10个项目获评省十大优秀志愿服务项目
下一篇:文明花开满园春——市地税局以文化建设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扫描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