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开发区加速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建设科技强区
9月10日,航拍的位于廊坊开发区的热景(廊坊)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大楼。该公司致力于医学与公共安全检测领域产品的创新与产业化,推动体外诊断行业持续发展。河北日报通讯员 陈 童摄
河北日报记者 刘 杰 通讯员 陈 哲
拥有全球最大的水平砷化镓单晶的制造商有研国晶辉新材料有限公司、拥有微米加工能力世界领先水平的生产商廊坊精雕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拥有国内唯一的通信石英主材的制造商久智光电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廊坊开发区不断强化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加快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和产业化,全面激活科技创新“第一动力”,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具有领先水平的科技型企业加快崛起,高质量发展的后劲更足更强。
“廊坊开发区是距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雄安新区最近的国家级经开区,在科技创新上有着巨大优势和广阔空间。”廊坊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王一平介绍,他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加速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以科技强区建设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创新潜能不断释放,创新活力全面激发。今年以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增至49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增至163个,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28亿元……创新能力、创新实力加速提升,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一系列创新实践正在廊坊开发区生动演绎。
建平台、育主体、抓创新,全面激发科技创新体集群效应
9月8日,走进廊坊英博电气有限公司,在储能变流器研发测试线上,工作人员正在对新研发的1.725兆瓦储能变流器进行测试。这一产品可在电价低谷时将电能储存起来,在电价高峰时释放,利用峰谷价差为客户节约用电成本,市场前景广阔。
“我们加快产品更新迭代,自主研发的1.725兆瓦储能变流器已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是目前可批量应用的国内单机容量最大的集中式储能变流器。”该公司副总裁李广辉介绍,他们累计获得知识产权专利96项,其中发明专利15项。今年上半年,共实现产值7508万元,纳税84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7%和196%,科技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凸显。
英博电气的发展壮大,是廊坊开发区推动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他们全力实施创新主体升级创标行动,通过建立重点科技创新企业培育库,搭建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次培育机制,推动全区科技型企业数量和质量实现双提升。
创新带来生机,创新产生动力。截至目前,廊坊开发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3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2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9家,河北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及产品13家(个),创新引领型、高成长型等领军企业8家;列入河北省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试点项目5个、重点培育项目24个,建成省市级数字化车间20个,科技创新体集群效应全面激发。
今年7月17日,“数据中心服务器级重力式环路热管冷却技术与示范”项目验收会议,在位于廊坊开发区的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召开。据介绍,该项目研发适用于芯片冷却的新型服务器级冷却系统,通过在廊坊基地进行技术应用示范,冷却系统的冷却能耗比达到0.034,大幅提升了数据中心冷却系统能效。
“建议加大该技术与产品在河北省大数据中心建设中的推广应用,实现算力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李震表示。研发平台是集聚创新资源、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基础支撑,2022年,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促成22个项目对接签约,合同金额共计1730万元。
抢占科技制高点,呼唤着高能级创新平台的涌现。今年以来,廊坊开发区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生命科学产业等重点领域,积极引进京津科技创新资源,联合共建一批高能级技术创新平台,加快打造技术高地、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
截至目前,全区拥有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各类研发平台163个,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9家,精准服务域内企业高质量创新发展,成为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
聚要素、促攻关、强技术,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新高地
9月8日,在河北世昌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个个“新鲜出炉”的新能源汽车高压燃油箱源源不断走下生产线。“这是我们历时3年时间,自主研发的最新产品,主要用于新能源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该公司董事、副总经理高永强介绍。
河北世昌主要从事汽车燃料系统的研发、制造和销售,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多年来,他们每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超4%,共获得授权专利160余项,产品由单一燃油箱逐步形成传统节能与新能源部件并存的产品矩阵,先后为一汽、吉利等20家汽车主机厂研发设计并批量生产上百款产品。
“创新驱动发展,原始创新是源头活水。”王一平介绍,廊坊开发区在聚要素、促攻关、强技术上做好文章,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全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努力在发展新赛道上抢抓机遇、赢得未来。
聚焦智能制造、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他们组织开展企业重大技术创新需求征集,支持企业联合域内外高校院所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着力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不断提升企业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根矿泉水瓶粗的红外锗单晶,经过车间U型流水线的分割、滚圆、切片、铣磨、研磨、抛光、镀膜……就变成一片片光滑的、如眼镜片大小及薄厚的圆形红外锗单晶镜片。这是9月3日笔者在有研国晶辉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看到的一幕。
“我们生产的大尺寸硫化锌红外光学材料在国内市场占有率90%以上,产品质量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该公司副总经理马远飞介绍,他们依托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和自身的技术、人才优势,多年来坚持自主创新,有100余项专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已成为中国先进半导体材料和红外光学材料的主要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
与此同时,他们把加快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作为重大战略任务,推动京津科技资源与域内企业需求精准对接,吸引京津科技成果在廊坊开发区“首发首试”和应用转化。今年1至8月,全区技术合同交易额达28亿元,通过京津项目的引进、消化和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全面提高了域内企业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送政策、通堵点、优服务,全力打造创新生态体系升级版
9月11日,在廊坊精雕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展厅内,一个造型精致的全不锈钢坦克模型让人眼前一亮,每个部件的加工误差控制在0.02毫米以内,手工组装时真正做到严丝合缝。截至目前,该公司已向市场推出300余个型号的精雕机,精雕数控系统的装机量超过10万套,精雕计算机辅助制造软件赢得近15万个用户认可。
“我们去年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额624万元,收到增值税留抵退税3676万元。”该公司财务总经理王俊梅介绍,自2010年入驻廊坊开发区以来,他们享受到了“真金白银”的惠企政策,坚持每年将8%以上的销售收入用于技术研发,有效提高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
廊坊开发区用好“智慧河北加计扣除”服务平台,今年上半年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企业有201户,资金额达12.96亿元。同时,他们将研发投入增长较快企业列为重点服务对象,通过深入企业开展“一对一”帮扶指导、组织开展“面对面”座谈会等方式,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质量效益同步提升。
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是廊坊开发区送政策、通堵点、优服务的一个生动实践。他们制定出台《科技强区建设方案》《产业转型升级奖励五条》等13个政策文件,进一步建立健全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推动科技政策与产业、财政、金融、人才等政策有机衔接,全力为企业纾困解难,打造创新生态体系升级版。
今年以来,廊坊开发区全面落实“多投多补”激励机制,向科技型企业及时拨付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专项资金2458.83万元,拨付廊坊开发区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奖励44.89万元。同时,对区内高质量发展优秀企业进行表彰奖励,奖励资金1560万元,全方位、多层次激励企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光伏、风力发电市场发展迅速,带动光伏储能电池需求量扩大。久智光电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充分利用在石英仪器生产方面的技术优势,研发出光伏电池的关键部件半导体硅片承载器,并于今年7月开始试生产,为企业发展开辟了新赛道。
“我们始终将创新作为发展的动力源泉,不断加大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去年产品销售收入增长20%以上。”该公司战略发展部经理秦卫光说,这离不开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技特派团专家的帮助。他们针对该公司需求提供“一对一”技术帮扶,帮助解决了多个新产品生产中的难题。
去年8月以来,廊坊开发区在实现对有需求意愿的7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技特派团选派工作全覆盖的基础上,集中力量为域内科技领军企业及后备入库企业、100家高新技术企业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把脉会诊”。截至目前,共开展对接活动29次,助力企业搭建平台3个,开展成果转化和攻克核心技术16项。
人才有活力,创新有动力。王一平介绍,近年来,廊坊开发区深入推进“人才强区”战略,将“创新驱动、产才融合”作为核心路径,做优人才“引、育、留”全链条,打出一套招才引才的“组合拳”。截至目前,全区人才总量达到5.7万人,拥有博士后科研创新机构21家,共为1878名高层次人才和6个创新创业项目发放生活补贴、购房补贴等各项补贴资金4161万元,形成了人心向往、要素汇聚、合力创新的生动局面。
当前,廊坊开发区一大批企业加快科技研发、技术攻关,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充分迸发。今年上半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4%;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98.9亿元,总量位居廊坊市首位。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正在成为推动廊坊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