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百年百艺”国际民间文化艺术展在廊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惊艳开展
——多彩非遗闪耀丝路文明
9月15日,在2021“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百年百艺民间文化艺术展京津冀非遗展区,观众被栩栩如生的北京绢人工艺品所吸引。 河北日报记者 赵永辉 摄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千百年来万里丝路犹如纽带,让不同民族和文明相遇交融、相互滋养,共同书写了互通有无、交流互鉴的辉煌篇章,也滋养出丰富多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2021“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9月15日,“百年百艺”国际民间文化艺术展在廊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惊艳开展。该展览全方位展示了来自俄罗斯、匈牙利、斯洛伐克、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等5个国家以及国内21个省市区的非遗文化魅力。这场既有“中国风”,更有“国际范儿”的展览,不仅成为各国人民寻求和展示共同文化记忆的窗口,也担当着文明对话的使命,搭建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的桥梁。
多彩非遗展示丝路文化魅力
一段段富有浓郁异国风情的舞蹈,一件件饱含民族智慧之光的非遗手工作品,一款款充满异域色彩的民族服饰……走进廊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丰富多样而富有地域特色的“百年百艺”国际民间文化艺术展带观众领略丝路文化魅力。
“一带一路”沿线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非遗资源富矿。此次艺术展以这些承载着丰富精神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生动讲述丝路故事、弘扬丝路精神。在“多彩非遗 和合丝路”“多彩非遗 美美与共”“魅力京津冀”三个板块中,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800余件国内外非遗作品汇集交融,加深了大众对“一带一路”沿线特色文化的了解与认识。
记者走进“魅力京津冀”展区,发现不少观众驻足在一幅36米剪纸长卷《长城万里图》前细细品味,这是省级非遗项目抚宁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姜艳华的作品。“这幅剪纸画展现了从老龙头到嘉峪关等很多重要关口,包含将近4000个人物形象,不仅展示了长城的雄伟壮观,还体现了从山海关到嘉峪关沿线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百姓生活。”说起这幅历时两年多创作完成的作品,出生在长城脚下的姜艳华无比自豪。
漫步展厅,观众不仅能感受到陕西华县皮影、上海黄杨木雕、云南普洱茶制作等非遗技艺之美,更能深切感受到中华文明跨越历史维度的宏大气象。
中国是世界丝绸发源地,源远流长的中国丝绸文化,书写了中华文明中浓墨重彩的篇章。古丝绸之路联通东西方,成为重要的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为东西方文明互鉴作出了卓越贡献。在“多彩非遗 和合丝路”展区,由中国丝绸博物馆带来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向观众展示了养蚕、缫丝、染色、丝织等生产技艺,各种巧妙的工具和织机,以及丝绸产品、相关衍生民俗活动。“历史上,在丝绸之路上往返的远远不止丝绸,还包括瓷器、茶叶、香料、漆器以及珠宝等各种商品,但以‘丝绸’命名,正说明丝绸对世界的影响之大。”中国丝绸博物馆工作人员罗铁家说,“一带一路”连接着历史和延伸出未来,他希望通过越来越多的文化展览展示,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绚烂光彩。
跨越时空的文明交流互鉴
2000年前,茫茫丝绸之路绵亘万里,架起了一条中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见证着世界文明的发展,成为人类历史进程中璀璨的篇章。今天,一场民间文化艺术盛宴用非遗搭建起中国与世界人民交往沟通的文化桥梁,表达各国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共同理念,推动文化交流合作和文明交流互鉴,实现共赢共享发展。
9月15日下午,欢快的手风琴乐曲回荡在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内。10位俄罗斯“苏维尼尔”勺子艺术团的孩子手持民族传统乐器——木勺,和着音乐敲打出活泼的节奏跳起俄罗斯民间舞蹈勺子舞,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不少观众情不自禁拍着手打起节拍。
把“国际范儿”请进来,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本次艺术展将视角从国内延伸到国际。在“多彩非遗 美美与共”板块,来自俄罗斯、匈牙利、委内瑞拉等国家的民族服饰、金属器皿、陶瓷制品、木雕工艺品共计109件非遗作品展示着浓浓的异域风情,深深地吸引着众多观众的目光,带领人们跨越历史时空,爱上古老丝路文明。
凸显东方元素的匈牙利海兰德瓷器让观众倍感亲切,来自斯洛伐克的美术版画系列作品凸显着民族特色……这些世界各地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不仅体现着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也让观众零距离深入了解各国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互鉴而发展。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和接触,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欣赏、学习和借鉴,展现出文化交融、文明互鉴的新图景。与此同时,各国人民也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
“斯洛伐克人物版画作品中展现了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和头饰,对我的启发很大。我想在今后的剪纸创作中也可以融合一些西方文化元素,比如将西方建筑与中国传统人物造型结合在一起。”姜艳华用手机拍下了这些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品,未来将在创作中尝试中西文化融合,为传统非遗发展注入兼容并蓄的活力。
沉浸式展示助力古老非遗活在当下
“拿铜錾的手要用力,左手食指控制住方向,敲击速度慢一些。”省级非遗项目吴桥县石影雕技艺展位前,该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方士英正指导着一位游客在黑色花岗岩石板上进行创作体验。
“这幅长城石影雕作品的墙砖创作有我的功劳。”“哒哒哒”的敲击声中,来自石家庄的观众霍女士笑着说道。
像这样与非遗传承人的互动交流,在艺术展现场比比皆是。来自各地的众多非遗传承人把在工作间的工艺流程搬到了展览现场,进行“活态展示”。
国家级非遗项目布糊画制作技艺工作台前聚集的观众总是很多,该项目的市级传承人郝如香鼓励观众自己上手来试试布糊画的粘贴操作。因为难度不大,几分钟即可成型,所以不少观众前来一试身手。“让观众自己动手,就是让大家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最好机会。让更多的人认识非遗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郝如香说。
“通过创新开发非遗衍生品,让布糊画真正融入人们现代生活,是我们最大的心愿。”为了完成这个心愿,郝如香把现代社会的流行元素融入设计中,创新理念,推出贴近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爱好的布糊画作品。其中,耳环、胸针、项链等精美首饰备受大众喜欢。此次艺术展她带来的不少布糊画创新产品同样吸引着观众的目光,不时有人上前询价挑选。
透过沉浸式展陈设计和传承人的现场演示、与观众互动体验,展现非遗的时代风采,让观众不仅能欣赏到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还能体会到作品背后丰厚的文化内涵,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河北日报记者 曹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