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城区鸟瞰。
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记者孙占稳、解丽达)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廊坊市常住人口为5464087人,居全省第七位。与2010年相比增加1105248人,增长25.36%,远高于全国5.38%的增长水平。同时,人口增量占到全省同期的40.1%,全省第一,呈现人口流入速度加快、性别结构明显改善、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城乡结构发生历史性变革、新型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等变化。
人口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资源,是提升城市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战略底蕴。在飘红上扬的廊坊人口增长曲线背后,是一条同样上扬的经济增长线。2020年,廊坊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01.1亿元,是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1351.1亿元的1.5倍。10年间,廊坊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综合实力日益增强,“两个翻番”的目标圆满实现。
霸州经济开发区内的维信诺柔性显示模组项目,填补河北产业空白。
业兴人旺,10年人口增长超百万,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加快建设、北三县与通州区一体化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带来的“天时”,廊坊特殊区位、交通设施高度发达的“地利”和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支持、全市上下同欲团结奋进的“人和”带来各种机遇叠加的直观反映,展现着当下廊坊经济的蓬勃发展,更为廊坊未来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石。
廊坊,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前沿,京津雄“黄金三角”的核心区。近年来,廊坊市紧紧抓住协同发展重大机遇,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扎实做好深耕北京、融入机场、借力雄安三篇文章,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协同发展为廊坊带来的历史性变化正在日益显现。仅“十三五”期间,廊坊市就累计引进京津项目552个、资金2520.8亿元,共签约北京成果转化项目1734项,技术合同成交总额达到58.1亿元。
一年一度的“5·18”廊坊经洽会,成为廊坊招商引资、开放发展的“金字招牌”。
坚决落实京冀交界地区和雄安新区周边地区管控政策,严格执行北三县与通州区“四统一”要求,推动北三县与通州区协同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圆满完成历时8年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保通航任务,举全市之力推动临空经济区规划建设强势开局;扎实做好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等雄安新区服务保障工作,为重大国家战略顺利实施作出了廊坊贡献,也为廊坊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制定出台加快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实施方案,成功举办北京市与廊坊北三县项目推介洽谈会等对接交流活动,与通州区、武清区开展战略合作,与大兴区、北辰区建立教育联盟,与北京市卫健委共同实施京廊中医药协同发展“8·10”工程,中国人民大学新校区大厂拓展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分院(廊坊院区)等合作项目加快建设,形成了一批示范性、标杆性、带动性的合作成果。
扎实推动交通、产业、生态三大重点领域率先突破,新机场北线高速、津石高速、密涿高速(廊坊段)、京秦高速(京冀、冀津接线段)建成通车,京雄城际开通运营,京唐铁路等9条轨道交通和京德高速等3条高速公路项目加快推进,与京津雄快速便捷的一体化交通网络正在加速形成。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等7个园区和载体项目列入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平三蓟”京津冀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
14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引领廊坊新一轮高水平开放。图为大厂影视小镇。
如今,开放的廊坊已成为无数人才创业的热土、筑梦的高地。来自廊坊市商务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14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以不到全市3%的土地,聚集了全市80%以上的新上项目、90%以上的新兴产业,贡献了全市70%以上的税收收入和99%的实际利用外资。
优质的产业吸引大量高素质人才,而优质的人力资源又助推产业持续升级。“十三五”期间,廊坊市抢抓协同发展机遇,围绕融入北京高精尖产业链条,着力构建“1+5”主导产业格局,着力打造“7+6”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了与北京紧密关联、衔接配套、错位发展的产业布局。
他们累计实施省重点项目195个、总投资6932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占比达到87%,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3.6%提高到35.6%,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保持全省领先,推动人才快速聚集。
他们累计实施工业技改项目2396个,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60家,整治“散乱污”企业1.6万家,4家钢铁企业、1974万吨钢铁产能全部退出,三次产业结构由8.6:37.5:53.9调整为6.7:31:62.3。
他们大力实施园区“二次创业”和“倍增计划”,14个省级以上园区聚集了全市80%以上的新项目、90%以上的新兴产业,吸引了华为、富士康、维特根等世界500强企业先后落户,全面叫响“亩均论英雄”,全力打造经济发展“高产田”。
大力优化营商环境,“一枚印章管审批”全面推开,企业开办时间进入“小时”时代。
持续做优营商环境,让更多来廊的企业、更多到廊的创业者从“愿意来”到“不想走”,营造了“近者悦、远者来”的人口聚集生态。“一枚印章管审批”全面推开,企业开办时间压减至7个小时以内,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压减至58个工作日以内,市县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均达96%以上。2020年,廊坊市场主体达到48.1万户,在全省唯一连续8次获得“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市”称号。
同时,他们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出台《廊坊市专家选拔、管理、培养和使用办法》等20余项政策措施,坚持政策激励吸引高端人才,形成较为完整的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政策体系。2020年,廊坊市就柔性引进战略新兴产业人才1.4万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101人。
荣膺“国家森林城市”,绿色成为廊坊最美底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廊坊市着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他们坚持科学治霾、协同治霾、铁腕治霾,深入实施扬尘治理、散煤整治、重点行业企业污染治理、重污染天气应对能力提升等攻坚行动,全面完成农村地区“煤替代”等重点工程,全市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结构不断优化,空气质量显著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市PM2.5年均浓度由85微克/立方米降至42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由7.89降至4.88,优良天数由185天增至252天,在全省率先退出全国“倒排前十”,连续5年被评为全省大气污染防治考核优秀单位,人民群众的蓝天幸福感越来越真切。
他们大力推进水污染整治,提前完成城市黑臭水体治理,6条国省控河流7个断面全部达到V类水体以上,一举扭转“十三五”初期均为劣V类的局面,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生态画卷得以重现,在全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位列第一。最近5年,廊坊市新造林133.38万亩,“千亩樱花海”“万亩银杏林”等一批高质量绿化工程成为京津周边森林生态休闲旅游胜地,荣膺“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绿色成为廊坊最美底色。
连续三年实施“20项民心工程”,开展断头路打通、棚户区改造三年行动计划,让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聚焦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廊坊市还着力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承载能力大幅提升。2016年以来,他们实施断头路打通、棚户区改造三年行动计划,主城区打通断头路21条,艺术大道东西贯通,西南环线全线闭合;全市完成棚改项目87个,改造老旧小区327个,群众居住环境明显改善。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置等一批“补短板”工程建成投用,全市路网密度达到179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一。
他们还大力实施县城建设攻坚行动,城市面貌显著提升,固安入选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城市,文安、大厂成功创建县级全国文明城市。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改造危房1783户,完成改厕66万座,提升改造农村公路3144公里,香河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比2015年提高7个百分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大力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办好民生实事,廊坊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十三五”期间,廊坊市连续三年实施“20项民心工程”,财政民生支出累计达到2418.7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近两倍,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他们扎实推进扶贫脱贫,1918户474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新增就业31.35万人,登记失业率连年全省最低,城乡居民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和城乡低保、特困人员等社会救助标准保持全省领先;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79所,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任务如期完成;“四医联动”改革深入推进,分级诊疗体系不断完善;成功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取得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