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运河廊坊段全线通航当日探访
▼6月26日,游船行驶在京杭大运河北京段。 新华社记者 田晨旭摄
河北日报记者 马彦铭 解丽达
波光粼粼,桨声响起,帆影重现——沉寂多年的北运河在这个夏天焕发勃勃生机。
6月26日上午,北运河廊坊段与北京段同步实现旅游通航,历史上南粮北调的重要漕运通道华丽转身,成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桥梁纽带。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跨度最大、里程最长、使用时间最久的人工运河,集中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作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大运河北运河段全长143公里,是运河的“龙头”部分。北运河廊坊段上接通州,下连武清,全部在香河域内,是贯穿京津冀大运河的重要节点,也是北运河旅游通航的出京第一站。
一片汪洋,润泽京津冀;条条游船,乘希望启航。
延续千年文脉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迎来新契机
6月26日晨,香河运河中心码头人头攒动,阴沉的天气未能阻挡来自四面八方的乡亲们,人们一早便赶来观看北运河廊坊段旅游通航仪式。
“好!耍得真好!”广场上,仪式开场表演——香河中幡民俗杂技引来阵阵喝彩声。只见十余米高、十几公斤重的中幡在表演队员的手掌、肩肘、脑门、下巴、项背等处辗转腾挪,上下飞舞。
“香河的中幡从诞生起就与北运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现场观看表演的香河大运河文化研究会会长王爱民思绪万千。他介绍,相传中幡起源于隋唐时期,当时大运河漕运发达,由于缺少文化娱乐项目,在商船上讨生活的船工们便把幡杆拿来玩耍,逐渐发展出各种花样和手法,渐渐演变成后来的中幡表演。2008年,香河县安头屯中幡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香河县由此成为中幡文化之乡。
北运河廊坊段长21.7公里,13.3公里全部位于香河县境内,还有8.4公里属冀京、冀津界河。
千百年来,大运河作为流动的文化,衍生出独特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更滋养和塑造着一方百姓的人文品性和精神家园。2017年,在香河县有关部门支持下,香河大运河文化研究会成立,王爱民与会员们一起,系统挖掘整理香河大运河文化资源,立志讲好大运河文化故事,弘扬大运河文化精神。
“香河县古称淑阳,旧有淑阳八景之说,其中有‘古渡春荫’与‘西河宵鼓’与北运河直接相关。”聊起运河文化,王爱民滔滔不绝。近两年,由香河大运河文化研究会专家学者编著的《话说北运河》等运河文化书籍已出版发行。他们还通过组织文化交流活动等多种方式积极传播运河文化,使北运河文化日益深入人心。
流淌千年的大运河,是一张文明地图。经过岁月的洗礼沉淀,北运河廊坊段留下许多历史遗存和古老民俗,如大名鼎鼎的金门闸遗址、曹家水务所遗址,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头屯中幡等……如今,清澈宽阔的水面上恢复了舟楫往来。循着历史的河道,聆听着运河的故事,人们尽可畅想当年白帆蔽日、船歌悠悠的盛景。
水通了,文化就会“活”起来。根据有关规划,香河县将梳理发掘、整合重构北运河沿线的历史文化遗产及其系统,进一步发掘北运河沿线的水工河政文化、运河商贸文化、聚落民俗文化等各类历史文化遗产,讲好北运河文化故事,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坚持生态优先
协同治理与北京同步实现旅游通航
两岸绿树围绕,水面碧波荡漾,不时有飞鸟悠然掠过,好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6月26日上午9时,记者与参会嘉宾一道,乘坐大运河游船,从中心码头向北出发,半小时便抵达京冀界河。
同行的香河县北运河旅游通航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北运河廊坊段水面宽度达90米-150米,沿河打造了森林生态文化区、运河历史文化区、田园农耕文化区北中南三大景区板块和运河春色、河湾湿地、半岛寻芳等十大缤纷节点。
运河两岸,附近的百姓三五成群沿河道散步,欣赏航道壮阔、河水清澈的运河美景。一位附近的村民告诉记者,曾有一段时间,运河水污染严重,连鱼虾都很少有。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京津冀三地联手对北运河展开综合治理,水清岸绿、风光宜人的运河又回来了。
北运河流域是京津冀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坚持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理念,廊坊近年来对北运河香河段展开生态综合整治建设,提升改善水生态环境,实施主河槽清淤、扩挖疏浚、岸坡防护等工程。目前,香河权属段13.3公里河道整治工程全部完成,冀京界河段2.4公里主河槽扩挖疏浚已完成。北运河廊坊段全线无排污口,日常开展水质检测,确保出境水质不低于入境水质。
景观绿化方面,香河县重点实施了堤防绿带绿化、运河大道景观提升、运河文化公园建设等工程,沿河两岸绿化面积达到数万亩,北运河廊坊段的河道畅通、行洪安全和沿岸生态景观整体形象得到明显提升。
“运河通航了,我们跟通州的合作更频繁密切了!比如上游水量调配问题,必须24小时沟通。”香河县水务局副局长张凤霞告诉记者,香河县主动加强与北京市通州区和北京市北运河管理处的沟通联络,完善定期会商、信息报送等制度机制,针对通航水量、流量、行洪等事项与通州区进行常态化对接,形成了多层级、常态化沟通对接的工作局面。
激情干事业,挑战“不可能”。“用时3个月征占流转土地6800亩,6个月完成橡胶坝改建,5个月完成5个码头建设,4个月完成船闸建设,3个月完成王家摆旧桥改造和钢架桥建设……”香河县委书记梁宝杰介绍,他们用半年时间,将北运河廊坊段打造成为全省第一条内陆旅游通航河流,建成全省第一座具备通航条件的船闸和集旅游、海事、安全保障为一体的综合性内河码头,开辟了国际领先、国内最为先进的数字化旅游航道,树立了通航新标杆。
依托运河龙头
面向京津冀打造旅游新高地
步入新时代,运河景观“靓起来”,运河文化“活起来”,香河县以北运河文化遗产为载体,把散落的文化遗产珍宝重拾、擦亮、串联,精心做好文旅融合大文章。
仰京华而俯津卫,枕运河而抱潮白。“大运河已不是简单的一张名片,而是香河文旅产业发展的龙头!”香河县文广旅局副局长赵爱介绍,近年来香河县确立了“京畿首驿·如意香河”的最新旅游形象定位,全力打造北运河文化旅游带,推进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构建以北运河为轴心、带动全县全域旅游发展的总体格局。
香河县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相关规划,确立了“通航引领、产业带动、文旅融合、全域发展”的推进思路,搭建“一河贯通、分段定位、辐射城乡”的整体空间架构,以此形成“一带、三段、两翼、多核”的旅游通航发展格局。
“一带”即以运河旅游通航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发展带;“三段”即北部森林风貌、中部休闲风情、南部田园风光三个特色风景区段;“两翼”即运河旅游辐射带动的东西两侧城乡旅游发展片区;“多核”即以中心码头、王家摆、金门闸等为核心的文旅项目。
“北运河旅游通航,把香河现有的文旅资源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赵爱介绍,去年香河县与通州区签订了《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提出全面整合两地文化旅游资源,加强精品文旅项目深度合作,联合设计开发大运河文化旅游资源和潮白河生态旅游精品线路等,深入推进两地在文化和旅游领域高水平深层次全方位的合作。
据守京畿重地,北运河故道再次荡漾逐梦的波光。在省、市指导下,香河县高标准编制了《北运河廊坊段旅游通航规划》和《北运河廊坊段旅游通航规划实施方案》,提出重点面向京津冀游客群,打造香河全域旅游发展高地和门户。通过5至10年的发展,带动香河全域旅游人数提升至1200万人次,年旅游总收入提升至60亿元。
浏览《北运河廊坊段旅游通航规划》,以河为纲、构建面向区域、引领全域的旅游休闲体系的发展目标引人关注。根据规划,香河县将聚焦北京市民周末假日旅游需求,建设环京休闲旅游目的地。围绕京津周末和假日休闲旅游发展的定位,与北运河北京、天津段错位发展,逐步丰富构建全时、全龄的旅游产品体系。
北运河廊坊段与通州段同步旅游通航的消息,让当地百姓备感振奋。“运河通航后,香河旅游有了龙头项目,对全域旅游的发展能起到带动作用,一定会吸引更多的北京游客前来游玩!”香居小筑民宿项目负责人、潮白文化旅游联盟创始人李建华告诉记者,由他开发建设的香居小筑主题民宿每到周末都会吸引不少来自北京的游客,这里距离运河岸边仅5公里远,香河的乡村旅游经营者将成为运河通航的直接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