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清晨,燕郊西出口改建工程项目现场,大型机械往来穿梭,工人们正迎着朝阳紧张施工中。“桥梁桩基、承台、墩柱、盖梁等下部结构已全部完成,T梁预制全部完成,6月底可实现主体通车。”中国建筑一局大项目经理李飞龙介绍。届时,可为三河人民节省三分之二的进京时间。
协同发展,交通先行。三河市紧紧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牛鼻子”,坚持主动作为,重点在交通、产业和公共服务领域,加快推进与通州区一体化联动发展,构筑高端产业承载平台,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京唐城际铁路跨燕郊东环路特大桥建设工地施工现场。通讯员陈童摄
京唐城际铁路跨燕郊东环路特大桥建设工地现场,工人们在蓝色防护网内,进行24小时不间断连续梁施工。“30号可实现三河市规划冶金路连续梁正线和右线双合龙,这比原计划提前了半个月。” 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京唐城际铁路二标段项目部安全总监华俊一介绍,京唐城际铁路预计2022年建成通车,届时,从燕郊站到北京城市副中心站只需10余分钟。
京唐城际铁路是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中重要一环,全长148.1公里,起自北京城市副中心,途经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以及香河县后进入天津,最终抵达河北省唐山市。坚持交通互联互通先行,三河市加大与通州区交通深入对接,一体化交通网络正在加速形成。
京秦高速——北京东六环、燕郊潮白大街——徐尹路两条重要对接通道相继打开,京唐城际铁路燕郊站过渡站房正式启用,签订京冀姚家园路东延和神威北大街接线协议……借助全面升级的交通网络,三河市加快构建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高端平台,加速京企央企、总部企业聚集三河。
截至2020年底,三河市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产业项目54个,协议总投资238亿元,其中已落地项目47个,拟合作项目7个;2021年拟确定签约项目8个,计划总投资55.9亿元。
三河中冶总部基地项目施工现场。通讯员陈童摄
燕郊高新区北部,三河中冶总部基地项目正在加快建设。施工现场,“‘大干100天献礼建党100周年’确保7.15主体结构全面封顶”的红色标语十分醒目。“目前,项目正处于基础施工阶段,部分楼栋已进入地上主体结构施工阶段,计划于今年12月竣工交付并投入运营。” 中冶置业集团三河公司总经理焦富荣说。
燕郊高新区相关负责人告诉我们,中冶总部基地项目总建筑面积约38万平方米。项目拟引入中冶集团内部企业,建设中冶轨道交通总部基地、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钢结构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世界技能大赛焊接项目培训中心等四大科创平台,形成“三中心一总部基地”的格局。同时,依托中冶集团优质资源,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文化创意、高端装备企业为主要定位,引进国际国内优质的科创型总部企业。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抢抓协同发展重大机遇,三河市已引进了像中冶这样的京企央企项目33个,很多项目是看好三河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互联互通的交通优势和高效便捷的营商环境。目前,中冶轨道、北京有研科技等17个项目投运投产,中冶总部基地、京投发展朝东中心等5个项目全部开工,核二四总部等项目正在积极推进。
廊坊莱尼线束系统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进行布线和包胶工作。通讯员陈童摄
廊坊莱尼线束系统有限公司第三工厂生产车间内,现代化流水线干净而整洁,布线包胶、超声波测试、发泡成型、安装保险丝、安装支架……随着一道道工序结束,一套奔驰汽车的线束组装完成。
看好三河越来越便捷的一体化交通优势,莱尼线束近年不断在三河增资扩产,目前已建成了3座标准化、全工序生产工厂。去年,生产线束产品近50万台套,产值超过30亿元,综合纳税超过2.2亿元。
看好三河交通优势的,还有北京海光仪器有限公司,他们入驻的是兴远高科产业园。这是一家生产实验室分析仪器的科技型企业,从北京搬迁至三河后改进生产工艺流程,实现流水线、规模化生产,并且为未来扩充产能和产品线预留了空间。海光仪器三河分公司负责人赵慷说,由于拥有了足够的空间,如今经过大刀阔斧的生产改革,企业得到了更快速的发展。
兴远高科产业园内,已入驻企业86家。
兴远高科产业园内,已有北京海光仪器有限公司等企业86家,其中大部分来自北京。兴远高科产业园董事长兼总经理刘永成说,项目二期将于6月底竣工,投入使用后可再承载科技型中小企业150家。
着眼构筑承接北京高端产业转移的平台,三河市近年来大力加强科创园建设,加速构建“北京研发、三河转化”的发展新格局,实现“寸土寸金”。目前,他们已建成科创园19个,在建科创园8个,总建筑面积428万平方米,现已入驻科技型企业781家,其中61%来自北京,亩均投资强度达400万元、年亩均税收贡献达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