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蔡华伟
坚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坚持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坚持洋为中用、兼收并蓄,不断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
改革开放的40年,是我国舞台艺术繁荣兴盛、迈向高峰的4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国舞台艺术创作观念更加开放,题材更加广阔,表现形式更加多样,推出一批优秀作品、涌现出一批优秀人才,呈现健康发展、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
坚持党对文艺工作的全面领导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是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文艺工作。习近平同志在许多重要会议、重要场合、重要批示中反复强调文艺工作重要性,提出一系列做好文艺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为舞台艺术发展指明方向。
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自觉将党的文艺路线方针和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位。
我们始终坚持把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将其融入舞台艺术创作各个环节,用生动优秀的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反映时代精神、塑造民族之魂为使命,加强对艺术工作者的政治引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国家观、文化观,自觉讲品味、讲格调、讲责任,反对庸俗、低俗、恶俗,做到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不断强化艺术作品内容监管和文艺活动导向管理,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反对和抵制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错误言行,营造健康有序的艺术创作环境。
我们紧密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重大时间节点组织创作,完成一系列重大文艺演出任务,特别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音乐会《美丽中国 光荣梦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音乐会《信念永恒》等重大演出,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以文艺形式在全社会营造昂扬向上、团结有力的良好氛围。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艺术创造,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抒写伟大人民,让高质量文艺作品从人民中来、为人民服务。
我们深入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推动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和艺术创作单位建立长效机制,积极组织创作采风、结对帮扶等活动。近年来,全国文化系统每年开展相关活动约1万项、参与的艺术工作者约10万人次。全国文艺界又重拾深入生活、潜心创作的优秀传统和良好风气,推出一批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佳作。
我们把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作为重要目标,努力奉献更好更多适合群众口味、更丰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2013年至2016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演出场次从165万增加到231万场,观众人次从9亿增加到11.8亿。我们加大惠民演出力度,在各类文艺演出特别是艺术节、演出季、展演活动中实行低票价,开展“三下乡”、戏曲进校园进乡村等惠民演出活动,努力让更多群众享受艺术发展成果。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上,100元以下的低价门票占总票量的65%,其中20元的门票占总票量的30%;2017年、2018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中,80元以下的低价门票占总票量的50%。2017年,各级文艺表演团体赴农村演出184.4万场,是改革开放初期的8.5倍。“文惠卡”等政府购买演出服务的惠民举措让更多观众欣赏到质优价廉的好作品。
我们坚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艺术创作积极性,鼓励群众自己演、演给自己看。我们不断加大对群众性文艺演出活动的指导力度,利用覆盖城乡、免费开放的文化馆(站)、文化活动中心为群众文艺搭建平台、培养人才,鼓励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为群众提供艺术指导、帮助创排节目,举办中国农民歌会、中国老年合唱节、中国少年儿童合唱节等活动,不断提高群众文艺水平、丰富群众文艺活动。为繁荣群众文艺创作,我们还设立“群星奖”,对优秀群众文艺作品进行表彰,为广大群众展示艺术才华提供舞台。组织第十七届“群星奖”获奖作品及优秀作品全国巡演1900场,现场观众476万人次。
坚持以出精品力作为中心环节
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高质量文艺作品。
我们坚持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把提高质量作为艺术创作的生命线,在出政策、把方向、给支持、促传播上下功夫,不断加大对舞台艺术创作的引导扶持力度。坚持规划引领,全系统自上而下制定了“十三五”时期艺术创作规划和年度创作计划,“规划一批、创作一批、演出一批”的机制逐步形成,舞台艺术创作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实施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中国民族音乐舞蹈杂技扶持发展工程、戏曲振兴工程等一系列重大艺术工程项目,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扶持舞台艺术各门类发展。创新财政投入方式,设立国家艺术基金,面向全社会提供创作资助,近5年来共资助项目4043项,资助金额33.7亿元,有效调动了全社会艺术创造活力。努力搭建优秀作品展示平台,1987年开始创办中国艺术节,至今已举办11届,近千部舞台艺术作品参加展示,充分体现“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办节宗旨。此外,还组织京剧、昆曲、歌剧、评剧等专项艺术节,开展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和话剧、舞蹈、声乐等专项展演活动。不断完善文艺评价机制,改革文艺评奖、改进文艺评论,进一步发挥导向激励作用。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完善用人体制机制,为艺术人才成长创造良好条件、提供展示才华平台。注重对新的文艺群体的引导服务,使他们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
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坚持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坚持洋为中用、兼收并蓄,不断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推出京剧《曹操与杨修》《西安事变》《华子良》、昆曲《临川四梦》、豫剧《焦裕禄》、评剧《母亲》、秦腔《西京故事》、川剧《金子》、越剧《陆游与唐婉》、晋剧《傅山进京》、话剧《天下第一楼》《谷文昌》、儿童剧《大山里的红灯笼》、歌剧《苍原》《原野》《党的女儿》《马向阳下乡记》、舞剧《丝路花雨》《粉墨春秋》、芭蕾舞剧《八女投江》《敦煌》、杂技芭蕾舞剧《天鹅湖》、交响乐《龙声华韵》、民族音乐会《泱泱国风》等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复排歌剧《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等一批经典作品。中国政府文化艺术奖文华奖自1991年创立以来,共有近700部舞台艺术作品获得奖励;“群星奖”自2002年创立以来,共评出获奖作品3000多件。
坚持以改革激发院团发展活力
文化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我们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舞台艺术创作规律,坚定不移深化国有企事业文艺院团改革,扶持民营文艺院团发展,完善管理体制、创新生产经营机制,不断激发文艺院团创新创造活力。
我们始终坚定改革方向,努力探索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有效路径,推动其做优做强。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健全财政保障机制,为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推动国有文艺院团强化内部机制和管理制度改革,着力提高市场适应能力和发展活力,探索建立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考核评价机制,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坚持不懈推动改革,国有文艺院团整体面貌焕然一新,演出市场日益活跃、社会效益日益提升。
我们不断加大对民营院团的扶持力度,通过放宽市场准入、简化演出审批程序、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加强创作指导和政策支持等多种方式支持民营文艺院团发展。2007年至2017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数量从4512个增加到15472个,从业人员从22万人增加到40多万人,其中民营文艺表演团体达到13583个、从业人员达到28万人,成为艺术创作生产的生力军,涌现出宋城演艺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
坚持以优秀作品讲好中国故事
文艺是世界语言,是最好的交流方式,最容易相互理解、沟通心灵。我们始终把文艺交流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途径,通过舞台艺术作品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努力推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民族乐剧《印象·国乐》、舞剧《沙湾往事》等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展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的文艺精品走出去,进入主流市场、影响主流人群,有力展示了中华文化形象、中国国家形象。全力配合元首外交、党和国家重大主客场外交活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文艺演出《最忆是杭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文艺演出《千年之约》等一系列演出活动的成功举办,让外国友人通过欣赏艺术表演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加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及相关国家的艺术交流合作,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艺术节联盟,成功举办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活动,在艺术交流中促进民心相通。以各类文化年(节)、欢乐春节等文化交流品牌活动和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为平台,推动我国优秀舞台艺术作品走出去,让外国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作者:雒树刚,作者为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