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40年
风劲扬帆踏歌行
润泽科技规划建的大数据感知体验展示中心、大数据应用中心和大数据双创中心效果图。(资料片)
本报记者 张春娥201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880.6亿元
比1978年增长346倍,翻了8番多
2017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61579元
比1978年增长201.6倍,翻近8番
2017年全市全部财政收入累计673.1亿元
比1978年增长685.8倍,翻9番多
金秋九月,瓜果飘香。备受瞩目的“9·26”农交会开幕在即,一场高质量、高水平、有特色的产业盛会,将把世界的目光聚焦到步履铿锵、踏歌而行的廊坊。乘着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东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一曲绿色发展的旋律越来越响亮。
40年弹指一挥间。正是在这40年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一系列符合时代要求和廊坊实际的创新举措稳步实施,一项项重大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一个个创新创业榜样生动实践,谱写了全市经济发展的辉煌篇章,一幅创新驱动经济强市的大美画卷正在廊坊大地全面铺开。
40年来,全市经济完成了由农业为主体的“一二三”产业格局向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三二一”产业格局的重大调整,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1978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41.8:41.3:16.9,农业是经济的主体;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一二三”产业结构发生变化,1989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3.1:49.0:27.9,形成“二三一”的产业格局;2017年,三次产业结构为6.5:43.8:49.7。40年来,第一产业比重下降35.3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提高2.5、32.8个百分点。今年1-5月份,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1.2%。一季度,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优化为6.8:34.3:58.9。如今,“大智移云”为廊坊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目前,已建成4个大型数据中心,在线服务器数量52万台,廊坊经济发展迈入质量提升、后劲增强的新征程。
六大产业集群聚动能
近日,走进安次区龙河高新区,国内首个融入“智慧博物馆4.0”理念的中国宏泰现代工业设计展示中心、国家级众创空间9号咖啡厅以及各类高新技术企业处处充满着科技创新味道。京津冀(廊坊)协同创新创业基地作为龙河高新区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摇篮,全面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是我市精心布局产业发展的一个代表。
近年来,我市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形成“京津研发,廊坊孵化转化产业化”新格局,加快构建“2+1+6”现代产业体系,即在突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大智移云”产业的首位度,集中力量打造以新型显示、新材料新能源、高端制造、电子商务、大数据、文化创意为主的六大产业集群,为产业创新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
一个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点;一批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极。依托华夏幸福第6代AMOLED新型显示面板项目与京东方、鼎材科技、翌光显示等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链条聚集,共同打造千亿级新型显示产业基地,实现我国在新型显示领域的弯道超车。依托华为、润泽、联通等一批大数据项目,引进工惠驿家、科大讯飞、浪潮信息等一批大数据开发应用企业,实现由存储到应用的转型升级,大数据产业航母强势启航。京东集团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的快速建设,亚洲一号智能物流中心、廊坊综合保税区京东跨境电商保税基地顺利运营,将使廊坊成为国内智能化程度最高、规模最大,销售额千亿级的智能电商产业运营基地。香河机器人产业港,已聚集行业领先者安川都林、美国ATI等知名企业和研发机构 80 余家,成为京津冀区域新兴的机器人产业高地……
如今的廊坊,产业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产业发展的红利一次次被放大,经济发展的后劲十足、活力无限。
政策先导激发新活力
发展的巨大潜力,蕴藏在大胆的制度创新之中。
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以“1+4+N”为代表的支持科技创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30多项。今年又印发《廊坊市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廊坊市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廊坊市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发布了《廊坊市科技创新政策50条》《廊坊市支持产业创新50条》《国家、省支持企业研发活动50条》等系列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发展。
几年来,市级财政在科技创新领域各类创业投资资金规模从3000万元扩大到近 17 亿元,直接或间接撬动社会资本投资近90亿元,先后支持“大智移云”、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企业100多家。
积极搭建协同创新战略平台,采取政校企、校企、院企等多种合作方式,建设有利于京津科技资源聚集、新型产业落地和成果转化的协同创新基地,引进科技型企业和转化科技成果 500 个(项)。廊坊·中关村软件园人才与产业创新基地是由政府提供5万平米双创场地,中关村软件园以“带土移植”模式,植入中关村基因,精准聚焦“大智移云”高端产业,构建符合地域特色、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地标、创新创业新高地,目前已有百度、亚信、云基地等 10家中关村企业及 6 家廊坊本土创新企业入驻。同时,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鼓励中介服务机构积极探索和利用京津科技资源、借鉴其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目前,我市已引进、成立各类科技服务机构50多家,2017年,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达 31.6 亿元,同比增长 43.3%,其中 40%来自京津。
推动企业创新主体迅速壮大,截至7月份,今年全市新增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379家,总数达到6119家,增量全省第四;通过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231家,全省第二;新增科技小巨人企业24家,总数 377 家,增量全省第二;做强做优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培育服务机构,实现网格化、精细化、全程化服务,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318家。
量变到质变数据说话
40年沧桑巨变,40载春华秋实。
随着一批批大项目开工建设,昔日的小廊坊,变成了现在市政设施齐全,生态环境大幅改善,宜居宜业的美丽城市。
40年来,全市加大项目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1978 年 的 2.9 亿 元 增 长 到 2017 年 的2663.9亿元,增长917.6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 GDP 的比重由 40 年前的 35%增加到92.5%。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 支 配 收 入 也 由 1985 年 的 517 元 和666.5 元 提 高 到 2017 年 37474 元 和15487元,人民幸福感提升。
全市随着全面深化金融业改革发展,金融服务不断提升,金融环境更加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的资金后盾。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由1978年的3亿元增加到 2017 年的 6170.6 亿元,增长2055.9 倍,翻 11 番。其中,城乡居民存款余额由 1978 年的 0.37 亿元增加到 2017
年的 3107.7 亿元,增长 8398.2 倍,翻 13番。各项贷款余额由1978年的3.2亿元增加到 2017 年的 5869.3 亿元,增长 1933.2倍,翻近11番。
数据代表成就,也彰显温度。这些简单的数字对比,反映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见证了廊坊 40 年来发展的可喜变
化。
经济的繁荣发展,浇灌出民生幸福之花。40 年来,廊坊将改善民生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将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一件接一件的民生实事,让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家门口的菜市场、小超市更多了,也更智慧了,出去无需现金直接扫码支付;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不断延伸,“京津半小时”“说走就走的旅行”越来越多,廊坊的“朋友圈”不断扩大,市民的工作和休闲方式不知不觉间发生着变化;“梦廊坊”文化产业园、百世金谷燕郊国际产业基地、鲁能生态文化区、国华影视基地等一批文化重点项目、园区加快建设,成为“京津乐道,绿色廊坊”新的亮丽风景……(张春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