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三座车站见证一座城的变迁


俯瞰老三角地。 (图片由韩宝善提供)

       一座城市,浓缩一个时代的精华。一段历史,记录一座城市的变迁。

       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廊坊从一座默默无名的京畿小镇发展到一座拥有470万人口的现代化城市,尤其是近10年来,廊坊崛起于京津之间,成为环渤海腹地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纵观40年,改革开放释放的强大活力,让廊坊经历了一场场前所未有的变革,焕发出从未有过的新活力。而位于开放最前沿的便是贯穿廊坊整个市区的铁路线,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拆除的老火车站、廊坊北站、廊坊站见证了廊坊的发展。

       本报记者 闫玮

       火车“拖”来一座小镇

       廊坊,可以说是因铁路火车发展而来的城市,十八世纪的廊坊还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偏僻小村,自清光绪二十三年京山铁路建成通车,并设廊坊站,廊坊才渐成集镇。

       随着时代的发展,老火车站大部分已经被拆除,人们记忆中的大槐树也被伐倒……可能这些东西在历史长河中注定要被淘汰,但对于廊坊人来说,它们承载了太多太多。

       光绪二十一年(1896年),洋人在天津与北京之间第一次修建铁路,途经廊坊时在这里设了一座车站。1897年,这条单轨铁路全程竣工通车,车站得名“廊房站”。1900年6月20日晚,八国联军占领廊房火车站,义和团是抵抗八国联军最强烈的民间势力。义和团也因此镌刻在廊坊的历史上,成为廊坊人民英勇爱国精神的代表。

       1900年车站经过一次改建,改建后车站的房多了,候车室大了。之前在此形成的小村落也因车站的设立而繁荣起来,短短几年,廊坊从一个不知名的小村落,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小镇并随着义和团“廊坊大捷”蜚声国内。

       到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廊坊城区面积0.4平方公里,人口近4千,已建有“三角地”、东南西北四条主街及东小街、南小街。

       1948年12月13日廊坊解放,当时廊坊镇人口2万人,共8条街道(4条主街与4条背街),全为长且较狭窄的土路,全长不足3000米。

       2018年9月4日下午,阳光依旧强烈,记者由廊坊日报社骑一辆单车出发拐进建国道一路向西,再由银河大桥下穿行而过,就来到了廊坊城市的发源地——三角地,这里少有往日痕迹,唯一留下的几段老旧墙根,无声诉说着岁月流年。

     “三角地”,这个曾让廊坊人一度骄傲的地方,同时也是方圆百里都很有名的一块风水宝地,上百年来,这里曾经车水马龙,商铺和集日里的叫卖声、讨价还价声、车轮的奔走声,混成了岁月的交响曲。

        这块因铁路和火车站而自然形成的三角地带,面积不大,充其量六亩地,也正是这一小块地儿,正好位于廊坊镇的中心地带,这里交通便利,不但可以通往东大街、东小街北大街、西后街、而且从铁路平交路口或铁路天桥还可以通往铁路另一侧的南大街和西大街。

        和记者同行的是素有“老铁路”之称的韩宝善老人,老人今年已经76岁,但是精神矍铄,对“三角地”的一草一木都满怀深情。他曾用相机记录下了老火车站与新火车站的前世今生,如今每天都会到“三角地”来溜达,他说:“这里就是曾经的廊坊,现在这座城市发展越来越快,好多人根本就不知道廊坊的过往,只有这里,才是廊坊的根。”踩着脚下的瓦砾,他站在“三角地”的地界上,手指着脚下铿锵有力地说,“我们不能忘记这里,所以我要将这里用镜头和笔记录下来。”

       随着老人的脚步,转过一个小胡同就看到了铁路的外围挡。这里就是曾经的老天桥所在地,老天桥在廊坊发展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座跨越铁路的小型钢骨架天桥曾是地标性建筑。如今老天桥已经没了踪影,只有火车呼啸而过。

      小城初变 读懂转变“密码”

       赵亚忠,一位老廊坊,1954年出生在廊坊安次区。64年来,经历了廊坊从一个小镇华丽转身为现代化都市的全过程。

       1986年,廊坊火车站(现在的廊坊北站)动工开建,1989年9月9日正式开通。

      “作为土生土长的廊坊人,五十多年来,我亲眼目睹了这座新兴城市的成长,对能生活和工作在这座美丽城市充满了自豪之感,今昔对比,使我倍加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给这座城市带来的巨大变迁。”为了更好地反映廊坊的历史原貌,他多方查找,利用业余时间,一字一字在键盘上敲击,于2008年出版了20多万字的《我记忆中的廊坊》。

      2015年,赵亚忠担任VCCTV“远方的家”长城内外第22集《京津乐道在廊坊》节目的向导。他带着摄像师首先来到了银河大桥,望着桥下呼啸而过的京沪高铁动车,他自豪地说:“廊坊属于咽喉地带,从北京去山海关、去东北都从廊坊经过,廊坊就是由于铁路而形成的。”他面对镜头向世界介绍了廊坊一步步的发展历程:

     1949年初廊坊设镇,隶属安次县。

     1951年,安次县设廊坊镇,原安次县城被永定河洪水淹没,县治迁往廊坊镇,廊坊成为县级行政中心。

     1969年天津地区革命委员会迁址廊坊。1982年新组建了县级市廊坊。

     时光的脚步从未停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廊坊这块风水宝地。

     1989年4月,原廊坊地区行政公署改为廊坊市(地级)。而原来的廊坊市(县级)则改为市辖区,称:廊坊市安次区。

改革开放,是廊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因”,也是读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实现命运伟大转变的“密码”。

      1979年秋,廊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立体交通桥“解放道立交桥”建成,在随后不到30年的时间里又先后修建了爱民道立交桥、和平路立交桥、广阳道立交桥、银河高架桥和金光道上的民心立交桥等跨越和穿越京山铁路的现代化通道……

      随着2000年“5·18”经洽会移师廊坊,廊坊城市建设也步入快车道,一座座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同年10月,廊坊市的第二个市辖区成立,即廊坊市广阳区。至此,廊坊初具一座现代化城市的风貌。

      华丽转身 缤纷画卷徐徐铺开

      夜幕降临,沿着金国道由西向东一路行驶,大中广场、万达广场、建设银行、光大银行……一路高楼林立,两旁绿树成荫,流光溢彩,沿新华路步行,明珠大厦、月色广场、尚都金茂、人民公园……整座城市沉浸在夜色中犹如一幅铺开的缤纷画卷,勾勒出美丽的天际线。

       2010年,京沪高铁开始动工,“老铁路”韩宝善那段时间天天泡在工地,拍照片做记录。

       2011年6月1日,京沪高铁出京第一站的站名定为“廊坊站”,2011年7月1日,廊坊站正式开通,廊坊以更快的速度奔跑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道上……

       7月1日这天,韩宝善老人特意乘上了济南西站首发D232次,早晨9点从廊坊出发,一路上风驰电掣,9点20分到达北京南站。他兴奋地赋诗一首:“电闪雷鸣进客站,首开动车停眼前,闭目跨入动车组,睁眼下车到京南。”

       如今,回想起来,他仍旧难掩心中的豪情:“那天虽然下着雨,但是心情太激动了。咱廊坊发展越来越快了。”

      不仅韩宝善,家住安次区龙河园区连庄子村的郭万贺对于铁路的发展给廊坊带来的巨变也是喜在心头。

      “年轻时,我们上高中就是沿着铁路线一路走过去,从家出发走上一个小时,才能赶到一中。”郭万贺家住在铁路线边上,以前每晚听着咯噔咯噔的火车声入睡,现在是听着呼呼的高铁动车声醒来。曾经的沙泥地上如今盖起了排排红砖房,日子一天天变好,他说:“是廊坊的大发展带来小家的大变化。只要勤快不怕吃苦,日子总会好起来的。”

      郭万贺的儿子郭泉在北京工作,每天乘坐动车往返于廊坊与北京之间。“以前一直在保定工作,后来京沪高铁通车并在廊坊设站,这样一来,我就放心地辞掉了保定的工作,去北京上班挣得多了,前景也更明朗了。”

如今,京沪高铁廊坊站成了廊坊重要的交通枢纽。据最新数据统计,从廊坊站开通至今,共发送旅客约1100万人次。

       廊坊的城区版图日渐向四周扩延,随之而来的是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改革开放40年来,全市经济迅速发展,谱写了经济发展的辉煌篇章。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8.3亿元,到2018年6月底,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238.6亿元,全部财政收入累计完成383.0亿元。

      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廊坊与北京副中心、首都二机场、雄安新区水地相接,秉承着敢为、善为、团结奋斗的精神以及海纳百川的胸襟,廊坊的未来宏图正在徐徐展开……

上一篇:【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特色
下一篇:改革开放铸辉煌 经济建设展新篇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