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发展时间比我们长,占据了一些制高点,核心技术依然保持领先地位,我们还没有自我满足的资本。除了继续解放思想、保持开放心态,在虚心学习中勇于创新之外,我们别无选择
2018年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岛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当前,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不亚于40年前。因循守旧没有出路,畏缩不前坐失良机。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没有思想大解放,就不会有改革大突破。解放思想不是脱离国情的异想天开,也不是闭门造车的主观想象,更不是毫无章法的莽撞蛮干。
这一重要论断昭示,尽管改革开放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改革没有完成时。当前,我们又来到一个新的历史关头,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不亚于任何时候。但是,“解放思想”的基本经验依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
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改革开放之前,一段时间里的“以阶级斗争为纲”,严重束缚了国人的思想、社会的活力。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同志于1977年历史性复出;之后,迎来了1978年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这场讨论在理论上不过是回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常识而已,却充满了火药味。对当时思想僵化的现象,邓小平同志两次感叹:“现在发生了一个问题,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都成了问题”,“对这样的问题还要引起争论,可见思想僵化”。
在1978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号召要“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在历史性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更是震撼性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在当时的背景下,思想解放的首要任务是什么呢?那就是摆脱一切陈旧教条的桎梏,恢复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解而不是教条理解。当时存在的所谓“两个凡是”,就典型地反映了陈旧教条对社会思想的束缚,阻挡了中国走改革新路的可能性。这样,作为社会主义制度自我调整、自我改善的改革就面临一种矛盾关系: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要坚持,否则就不叫社会主义;但如果固守一度被错误解读并被教条化的东西便不可能改革。而思想不解放,困境便走不出来。
对于教条主义者主张的“两个凡是”,邓小平同志机智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方法论,指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应该像毛泽东同志说的那样对待这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说过‘凡是’,列宁、斯大林没有说过‘凡是’,毛泽东同志自己也没有说过‘凡是’”,“如果毛主席在世,他也不会承认‘两个凡是’”。
如何解放思想?邓小平同志以自己特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勇气提出一个命题: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多年来没有搞清楚,必须重新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提法尚未形成,邓小平同志在与地方同志谈话时,一反“阶级斗争为纲”之思维定势,说“马克思主义认为,归根到底要发展生产力”。
到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反思性地提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这样就回归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点,科学地支撑起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主线。随后,为了更有效、更快速地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重要选择,逐渐引导中国走上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在海南岛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确认了中国必须“赶上时代”的判断。他指出,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谁排斥变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谁就会被历史淘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中国40年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所谓“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就是要抛弃夜郎自大、因循守旧以及畏惧变革、抱残守缺的思路,认清历史前进逻辑和时代发展潮流的客观内涵。
今天的中国已经发展起来但我们依然需要虚心学习
中国近代史上发生过这样的一幕: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在此后的冲突中连连失败,从“天朝大国”沦为半殖民地。
中国到底怎么了?这成为先进知识分子思考的一个中心问题。一个清醒的看法是,中国遇上“数千年未有之强敌”,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在中西方冲突中,西方国家拥有工业革命带来的装备,而中国还在坚持“枪箭并重,不可偏废”的观念。其结果必然如汉学家费正清所说:“中国的学者、官员认为他们自己更明事理,却无从证明这一点。船坚炮利是一件决定性的事实。”与西方工业国家相比,中国落后了,这是必须承认的现实。
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让中国人终于认识到,必须以世界眼光来看待自己与世界之关系,弄清楚何为历史前进的逻辑、何为时代发展的潮流。在引进西方科学、民主思想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使中国逐渐摆脱“东亚病夫”状态,一步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可见,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放眼世界,进而认清我们的处境和位置。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发展一再错失机遇,与发达国家甚至“亚洲四小龙”的差距越来越大。邓小平同志看到了问题所在,强调尽管通过革命解决了民族与国家的独立问题,中国已经站立起来,但现在世界突飞猛进地发展,“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这也就是说,必须承认我们已经落后于时代的现实;不承认这一点,就只会落后下去。由此,邓小平同志提出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伟大战略思想。
邓小平同志之所以提出“赶上时代”,这与“现在世界突飞猛进地发展”密切相关。1978年10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邓小平同志访问日本,在参观日本的钢铁、汽车和电器工厂时说:“我懂得了什么是现代化。”某种程度上,对一个国家来讲,形成“赶上时代”的认识之本质就是:真实地认识到世界的状态及其与自己的关系。
事实上,毛泽东同志此前对中国的状态也是有着清醒认识的。1973年,毛泽东同志在会见发展中国家人士时说:我们都是叫作第三世界,就是叫作发展中的国家……西方国家呢,不大行了,但无论怎么样,这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创造了文化、创造了科学、创造了工业。现在,我们第三世界可以利用它们的科学、工业、文化的好的部分。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说法,是对解放思想的呼唤。
由于解放了思想、恢复了实事求是的精神,我们便能正确认识时代的内涵,准确定位中国与世界关系,改革由此得以获得突破。中国对世界开放,既“走出去”也“请进来”,充分利用国外的资金、设备、技术以发展自己;传统的所有制观念得以突破,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富有活力的经济格局;市场经济的禁忌得以突破,认识到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果断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办经济特区,实行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特殊政策和措施,“摸着石头过河”,进而推广成功的做法和经验,等等。经过改革开放的突破,中国终于实现了“赶上时代”的愿望,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今天的中国已经发展起来、强大起来,谁也不可能再以“船坚炮利”来打垮中国。但还是要认识到,西方的发展时间比我们长,占据了一些制高点,某些核心技术依然保持领先地位,我们还没有自我满足的资本。哪怕真的发达了,也不能自我满足。历史前进的逻辑和时代发展的潮流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除了继续解放思想、保持开放心态,在虚心学习中勇于创新之外,我们别无选择。(黄力之)